
张肇骞(1900—1972),植物学家。号冠超,浙江永嘉永强(今瓯海区)人。早在学生时代,就以“勤勉好学”著称。浙江省立十中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学习。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1932年赴英国伦敦留学。1934年回国后,曾任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农学院、北平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及中正大学生物系主任、北平野生生物调查所技师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总支书记、党组副书记、党委委员。
毕生从事植物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利用经济植物资源作出卓越贡献。1955年,担任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领导工作后,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由一个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机构扩办成包括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协调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的植物学研究工作。领导并参加华南热带、亚热带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的综合性考察工作,积极寻找橡胶宜林地,发展橡胶生产。
治学严谨,编纂有《中国植物志·菊科》、《海南植物志》、《河北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书,翻译达尔文的名著《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发表了《中国菊科植物的一些新种》等20多篇学术论文。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工作深入,联系实际,生活艰苦朴素,为人所称道。“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72年1月16日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