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作霖(1900 05.05 - 1967 11.17),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学家。是中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之一。他发现并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开发中国稀土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他的《光性矿物学》是重要的教材。他还是中国岩组学的开拓者。在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研究,并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代表作《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享誉国内外。
何作霖-生平概况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18年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长王国光鼓励学生要富国强兵,惟有开发地下资源才是根本办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投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时值“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校风为之一变,爱国运动很活跃。学生运动失败后,何作霖即随采矿系的大部分学生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师于李四光、丁西林。大学期间,因肺病休学两年,1926年毕业。随即在保定河北大学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测量学和地质学。
1928年北伐军开入冀南大,河北学受军阀褚玉璞操纵,全体教职员奋起反抗,赶走了校长,学校停顿。何作霖南下,到上海投奔李四光,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走上了专心研究的道路。1930年因工作劳累,肺病复发,上海气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质调查所工作(编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兼任讲师。
1937年北京大学迁校,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的机会,于1938年5月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在著名岩石组构学家桑德尔指导下攻读岩组学,他的才能很快显露出来,深受赏识。194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即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从事X射线结晶学的研究。1940年6月返国,他拟乘船往越南海防,赴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就职。途中,日军占领海防,他只得折回上海。中央研究院电令他在沪前北平研究院的镭学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和物理学家陆学善建立了友情,这对他后来在X射线岩石组构学取得开拓性贡献是有关系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不复存在,镭学研究所关闭,他潜回北平,闭门写作。1943年为生计所迫,在日伪统治下的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地质学教授。此事是他一生引以为遗恨的事。1945年抗战胜利,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整编为北平临时大学,他任地质系系主任。
1946年经李四光推荐,到山东大学(在青岛)筹建地矿系,任系主任、教授,直到1952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十分缺乏地质人员,尤其是岩矿鉴定人才,他急国家之所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工作者,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地质、冶金、轻工、化工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力量。1952年何作霖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矿物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以后,历任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1月在北京病逝[1]。
何作霖-中国稀土资源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1933年丁道衡深知何作霖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便委托他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石。他详细研究了丁道衡采集的十几箱标本,用当时仅有的仪器偏光显微镜,发现了两种细小的新奇矿物,当时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后来证明是独居石和氟碳钙锦矿),并经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光谱分析,证明是稀土矿物。他大胆地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当时,丁道衡指出此矿是有希望的铁矿,而有关部门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无足轻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要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矿山的地质勘探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1958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研究白云鄂博矿的物质组成,何作霖被任命为中方队长,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查明,这个矿山不仅仅是大型铁矿,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其矿物组成超过150种,可称世界之最。1959年又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铌和钽,证明这个矿为一大型的铌钽矿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绝对的“稀土大国”,人民不会忘记何作霖的功绩。1984年,包钢建设30周年成就展览,何作霖和丁道衡一起被记入包钢史册。对于一个矿物学家来说,这是人民最高的奖赏。
何作霖-光性矿物学早在1933年,何作霖就将费德洛夫旋转台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1935年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光性矿物学》,并被审定为大学教科书。他对大冶闪长岩、北京周口店花岗岩的研究与叶良辅对江苏宁镇山脉火成岩的研究标志着中国现代岩石学的开始。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研究和教学。他在费德洛夫法、斜长石的测定、双变法测定折射率技术、焦点屏蔽技术和岩石磨片术方面的贡献,一直为后人称颂。中苏联合考察队的苏联专家无不对他十分佩服。
何作霖-中国岩组学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形式,它反映了岩石形成时、形成后变形受力的情况,能给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在30年代初,何作霖就敏锐地抓住这一新方向。石英的组构类型中有两种是他发现的。他最先研究硅化木的生长组构。他的著作已成为岩组学的经典著作。到奥地利深造后,既提高了学术水平,又大大开阔了眼界。决心将X射线引入岩组学中来。是他设计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并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家中,何作霖是第一个对X射线照相技术有发明创造的人,他还改进过德江—鲍门式单晶相机,并设计了解释相片的规尺。在40年代,中国机械制造业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创造发明,实属难能可贵。研究岩组学的重要工具是“赤平极射投影”。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很深。他用此法,借助航空相片可以计算出断层面的产状,与实地测量相符。他的名著《赤平极射投影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一书,是中国构造地质学和岩石矿物学工作者必读的工具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
何作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以其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在偏光显微镜下工作,记下了几大本矿物的光性特征。在“文化大革命”的喧嚣声中,仍闭门著书,自己亲自抄写和英文打字,完成了最后一部专著:《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他常说,自己在地质学中只了解岩石矿物这个分支学科,对其他学科不甚了了,不能夸夸其谈。常对青年人说:“你们新思想多,有些东西我还不懂呢,你们自己大胆干吧”。这些话出自一个特级研究员之口,不能不说是反映了他谦虚之美德。他严格要求手下青年人,制定出一本青年人基本功训练条例,规定了每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要训练的内容,要做什么实验,要看什么标本,什么薄片,要写多少报告。差一丝一毫也决不放过。不过此关,绝不分配研究任务。当时张劲夫副院长,对此十分赞赏。何作霖对手下工作的人,只要他有所发现,就倍加称赞,鼓励其写成论文,亲自帮助修改(包括英文),并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
何作霖在中国的岩石学和矿物学方面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但是他十分重视并发扬学术民主作风。一次他指定一个研究生研究某个方向的题目。这个学生有异议,他耐心听取其申诉理由后,觉得想法可取,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热情帮助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精心指导,结果这个学生在新领域内做出了成绩。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谈起何作霖先生时,无不怀念他学术民主作风以及他对青年人的严格训练和热情培养。1985年为纪念何作霖诞辰85周年, 《岩石学报》出了纪念何作霖的专刊。缅怀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何作霖-人物简历1900年5月5日生于河北省蠡县小汪村。
1918—1920年天津北洋大学学习。
1920—1926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患肺病休学两年)。
1926—1928年任河北大学教授。
1928—1943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32—1937年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讲师。
1938—1940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当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
1940—1941年回国在上海前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1943—1945年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地质系任教授。
1946年任北京临时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6—1951年任山东大学地矿系系主任。
1951—1952年任山东大学教务长。
1952—1967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9—1964年为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7年11月在北京病逝。
何作霖-主要论著1何作霖.

地轴的变动.东方月报,商务印书馆,1923.
2何作霖.湖北大冶阳新一带火成岩分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1930.
3何作霖.弗氏旋转台用法说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1933.
4何作霖.光性矿物学.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1935.
5何作霖.用弗氏旋转台研究矿物岩石之方法.地质论评,1937(2):2.
6何作霖.用X光研究岩组之方法.(伪)北京师范大学学刊,第二集,1943.
7何作霖.X光材料鉴定术.世界科学时报,1947(14):4.
8何作霖.地质科学的新部门《地质力学之基础》书评.科学,1948.
9何作霖.斜方晶体的消光角之计算.地质论评,1947(12).
10何作霖.玛瑙及矽化木的生长型岩组.山东大学学报,1951(2):1.
11何作霖.岩浆之单元平衡性状与其共生火成岩生成上之意义.地质论评,1952(17):3.
12何作霖.结晶体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55.
13何作霖.岩石制片术.地质出版社,1954.
14何作霖.断层面的测算.地质学报,1953(32):4.
15何作霖.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58.
16何作霖.X射线岩组学.地质科学,1964,1.
17何作霖,郭金弟,何永年.白云石大理岩的实验岩组学研究.地质科学,1965,3:288.
18何作霖.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科学出版社,1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