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地质学家。湖南大庸人。土家族。 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特级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
早年研究中国尤其是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一些海相地层和化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类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而系统,涉及地层的全面划分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古地理的阐述等,包括中国石炭纪海百合化石、南方三叠系及其下部的头足类化石等方面。50年代以来,除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外,参与制订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的矿产储量勘探报告。晚年对首都钢铁资源勘探提出建议,并力陈海相成油和找隐伏矿的重要性。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安大学教授1955年6月生、北京、男、民盟,曾学习过机械制造,长安大学建筑机械及舞台机械研究所所长、教授、毕业于日本国立秋田大学,获机电一体化工学博士学位。曾学习过机械制造、土木工程、暖通、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五个专业。从事过多项工程与建筑机械开发、机电一体化设计、物流工程、体育馆及影剧院歌舞厅的舞台机械设计工作。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控制、建筑及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舞台机械、物流工程、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等综合与交叉科学方面工作的丰富经验。主持完成了十余项科研技术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10部,专利10项。现任中国机械学会陕西省机械学会物流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物流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学会陕西省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陕西省房地产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陕西省机械振动分会理事。现担任研究领域或方向
1.建筑及施工机械的研究与开发。
2.物流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3.高层钢筋混凝土烟的施工设备。文化部、建设部、中国政府采购、国家机械采购及陕西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专家。
3.田奇(1899~1975)中国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字季瑜。1899年 2月13日生于湖南大庸县,1975年9月15日逝世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曾任湖南地质调查所技正、所长,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南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全国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等。田奇早年长期在湖南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对湖南地质矿产和泥盆系及所含化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主编了《长沙、湘潭、衡山、 邵阳、衡阳、 湘乡六县地质志》,所测1:25万地质图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测制的精度较高的区域地质图之一。他倡议和主持了湖南全省矿产志的编撰,先后合著出版有《湖南铁矿志》(1934)、《湖南钨矿志》(1937)、《中国之汞矿》和《湖南金矿之展望》等。进行了大量基础地质研究,涉及地层、古生物、古地理与古构造、造山运动等领域。其中专著《湖南泥盆纪腕足类》(1938)和《中国之泥盆纪》(1938)影响较广,奠定了中国泥盆系分类基础。1950年以后专门从事地质业务技术的管理工作,指导了大冶铁矿、新疆铬矿等矿床的勘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