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鳝竖鳞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雀鳝竖鳞病

雀鳝,

学名:lepisosteus

体长:野外生存一般体长1~2米,最大的可达3米。

可耐温度:9-32C

最适温度:18-28C

水质:中性 饲养难度:易

繁殖难度:较难

混养情况:易 可与其它大型食肉鱼混养 属于雀鳝目、雀鳝科。原产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区。

体长40-50CM,长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颌有骨板,有牙齿,酷似鳄鱼嘴。

体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皮肤有硬鳞覆盖,皮坚鳞厚,皮肤粗糙。

雀鳝科(Lepisosteidae)雀鳝属(Lepisosteus)的大型鱼类的统称,产于北美或中美。与弓鳍鱼近缘,同隶于全骨总目(Holostei)。主要栖于淡水,但有的种可降入半咸水甚至咸水。常像圆木一般,浮于流动缓慢的水面晒太阳并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两腭与面部形成一个有尖牙的喙,鱼体覆以菱形光亮而厚的硬鳞。在始新世,雀鳝就生活

于欧洲和北美,所以能幸存至今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大而充满卵黄的淡绿色卵有很强的毒性。雀鳝春季在浅水中产卵,孵化后幼鱼生长很快,开始时以米诺鱼类为食,很快就成为贪婪的掠食者,以致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它们的数量。牙针状,排成数长行,适于掠获猎物。长吻雀鳝(L. osseus)产于美国南部,吻极长而呈钳状。钝吻鳄雀鳝(L. spatula)可长约3公尺(10呎),是淡水鱼中最大的种之一,其吻则宽而短。雀鳝可食,但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几乎从不被人食用。有时连硬鳞一起烘干,有时用其鳞制作装饰品。gar(或garfish、gar pike)一名常用指腭针鱼(needlefish;特别在欧洲);而在澳大利亚,则用指与腭针鱼近缘的鱵(halfbeak)。

雀鳝目(Lepidosteiformes)是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的1目。只有一科两属7种鱼,都是生活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的淡水河流湖泊中。雀鳝目是一种古老的鱼种,化石可以追溯到二迭纪时代,雀鳝目的鱼被有菱形硬鳞,嘴长,有锐利牙齿,是大型凶猛鱼类,肉食性,背鳍靠后,尾鳍圆形,最长的据报道可达6米。雀鳝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

饲养水温20-26℃,水质要求不严。饵料有小活鱼、鱼肉、水蚯蚓等,容易饲养。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雀鳝〔在英国撒克逊语中是长矛的意思)是一种淡水鱼,生活于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长着长长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这种鱼会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捕食时,它会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后再将其吃掉。当地渔民都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鱼类存在。当地渔民一般都不愿意吃这种鱼,同时它也不太适合食用。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它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他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雀鳝卵有巨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导致死亡。来自北美洲。那长而有力的嘴使它成为淡水中凶猛无比的肉食性鱼类。它用独特的气囊作为呼吸器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雀鳝和弓鳍鱼有近缘关系,是从古代就生存下来的鱼类。现在只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而在古代时却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区域,在欧洲曾发现1.2亿年前的化石。身体被菱形的硬鳞所覆盖,鳞质甚硬,多数种类的口尖如鳄鱼。

雀鳝,目前发现的有十几个种类,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被菱形的硬鳞平铺覆盖,鳞质甚硬,称为骨鳞;尾部呈圆形,是古老鱼种独具的圆尾;多数种类的口尖如鳄鱼,吻部较长,且牙齿发达锋利。雀鳝出现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区域,现在只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产地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欧洲曾发现了1.2亿年前的化石,跟始祖鸟的化石同期,但估计雀鳝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雀鳝的繁殖能力不算很强,但幼鱼成活率颇高,这也是该鱼种能顺利保留到现在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能以鳔呼吸,鳔与食道相通,在缺氧环境中,把空气吞到鳔中呼吸,所以能在陆地上短时间生存。

本目只有雀鳝科1科,雀鳝属1属共有7种。

大雀鳝属(骨雀鳝) Atractosteus:

大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 (305 cm)

古巴雀鳝 Atractosteus tristoechus (200 cm)

热带雀鳝Atractosteus tropicus (125 cm)

雀鳝属 Lepisosteus:

斑点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 (112 cm)

长吻雀鳝Lepisosteus osseus (200 cm)

短吻雀鳝Lepisosteus platostomus (88 cm)

佛罗里达雀鳝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 (132 cm)

竖鳞病

又名松鳞病、鳞立病、炸鳞病。

[病因]水质不良水或是机械受伤,一般情况是因水中的点状假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

[症状]病鱼体表肿胀,特别是腹部充血肿胀,鳍条基部水肿充血,其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膨胀鼓起起形成气泡状。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许多水状液体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食欲下降或是不进食游动缓慢或是不游动等症状。

发生此病则需进行换水、调整水质及更换旧滤材等工作,来减轻水中有害物质对鱼只的二次伤害。从发现鱼只的活动量降低及食量减少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初期时鳞片只会有稍微的掀翘,若能在初期发现便实时的给予治疗,实为最有效的治疗时期。

[预防措施]

1.鱼体表受伤,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扦捕、运输、放养时,勿使鱼体受伤。

2.发病初期冲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治疗方法]

1.投喂磺胺嘧啶(SD)有特效。方法是先将病鱼养在0.5%的食盐水中,停食两天,使肠道内容物排空,然后放回清水中,把磺胺嘧啶制成小颗粒投喂。每尾0.2克,隔日一次,连续5次。在发病季节也可以用这种方法预防竖鳞病。有腹水的病鱼应先用注射器抽除腹水。

2.用呋喃西林全池遍洒。水温在20℃以下时用1.5-2ppm;水温在20℃以上时用1-1.5ppm。

3.严重的个体可用3ppm土霉素加呋喃唑酮2ppm单独暂养。

4.如果方便就将病鱼移至阳光下晒几天也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凡是得此病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治愈所以需要耐心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