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爔(1915—1987),字立清,平湖乍浦镇人。父邹宏宾,号窥镜,以字行,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博物硕士学位。在日本与陈仲权交游,加入同盟会。擅诗词、围棋。回国后,至杭州创设教育讲习所,任所长。为浙江师范教育之前驱。元爔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毕业于稚川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浙江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后,去长沙资源委员会所属炼铜厂工作(后迁重庆),历任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4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林森奖学金”,公费赴美留学。1947年,获匹兹堡卡尼基理工学院冶金博士学位。是年6月回国,任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应中国科学院实验馆(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之聘,从事化学冶金和半导体材料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50年代初,邹元爔协助周仁开展球墨铸铁研究,获中科院科学奖。1953年,与周仁等对包钢含氟铁矿高炉冶炼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高炉设计和冶炼理论分析数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还进行了从高炉渣中提取硅铁稀土合金的硅铁还原法研究,取得成功。1957年,又和徐元森等进行攀枝花高炉渣中回收钛试验并获得成功。60年代开始,转向半导体材料和纯金属及物理化学研究。对镓、磷、砷等高纯金属的提纯研究,砷化镓和锑化铟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相继取得显著成绩,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但仍致力于提高砷化镓质量和纯度的研究,写出长篇论文《砷化镓材料研究中三个关键问题》。粉碎“四人帮”后,进一步研究,提出砷化镓结构缺陷模型的新理论,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某些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获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创造发明奖。元爔重视人才培养,亲自指导研究生,先后撰写120余篇学术论文。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技大学冶金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系主任、教授。50年代,参加九三学社。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冶金过程理论》、《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等。
邹元爔兼擅文学,诗词作品约400余首,辞藻秀丽,对仗工整,不乏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