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瀚海音乐家沈军, 瀚海音乐家。满族后裔,甲午年秋生,吉林省白城市人。幼年酷爱艺术,少年踏入音乐,青年大展才华,中年如鱼得水。他的感言是“感恩上苍赋予音乐,音乐伴随多彩人生。”
2007年取得正高级技术职称资格,现任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文化馆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第二、三届白城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吉林省青年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合唱指挥协会会员、吉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理事、吉林省群众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吉林省少儿艺术研究会理事。
因为有音乐,所以有天堂。
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音乐制作间,就是沈军的“天堂”。
音乐制作间里除了各种乐器和音响设备,有两块金灿灿的奖牌尤为引人注目。去年,沈军参加了第六届“文化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赛,他创作的歌曲“祥光照鹤乡”荣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他本人也被大赛授予了“优秀曲作家”的称号。对于一直在洮北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沈军来说,这两块奖牌是他半生心血的结晶。有人认为,沈军已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荣誉来得有点晚了,如果他早年就致力于民族歌曲创作,而不是四处奔波为群众进行文艺辅导,也许他的成就要远比现在大得多。
对此,沈军只是淡然一笑。他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近30年,这30年中,他几乎走遍了白城大地,机关、学校、厂矿、部队、乡村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知道,那里的文艺团体需要他,那里的音乐爱好者们需要他,他用自己的乐理知识指导过他们,他用自己的演奏感动过他们,这难道不是成就?何况,民族歌曲植根于民族,更植根于民间,没有当年得自于民间的积累,安有如今得奖于音乐殿堂之上的荣光!
成功者让人艳羡,但成功者走过的成功之路却绝不会平坦。沈军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音乐天份,更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沈军是公认的手风琴演奏高手。多年前,全国著名歌唱家张振富、耿莲凤来白演出,沈军用手风琴为其伴奏。曲罢歌歇,张振富很吃惊的看了看沈军,然后对台下的观众说,这小伙子琴弹得真好,请大家专门为他鼓一次掌!当时张振富并不知道,沈军曾得到过手风琴大师于宝文的真传,师父技艺高超,徒弟自然不同反响。
说起那段拜师经历,沈军也忍俊不禁:“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那时我刚从白城师范毕业,正想提高自己的手风琴演奏水平,无意中听说于宝文在镇赉下放劳动,他可是我国手风琴界的大人物。我对他敬仰已久,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去了。先坐火车到镇赉,又背着手风琴步行20多里路,终于在东平乡找到了于宝文老师。开始他对我态度很冷淡,说自己不收学生。我说,那您听我弹一段行么。他点了点头。我弹了一遍,于老师皱着眉头说,太使劲了,弹手风琴必须得放松。我按着他要求又弹了一遍,于老师的眉头舒展开了,说,好多了,但还是有点紧。等我弹完第三遍的时候,于老师笑了,说,你这小子,挺聪明。就这样,他收下了我这个学生。”
沈军出生于梨园世家,受家庭薰陶,自小就喜爱音乐。在父母的影响下,沈军儿时便以弹琴唱曲为日间游戏,苦练不缀,乐此不疲。勤奋好学是他从幼年就养成的一种习惯,年深日久,这种习惯便溶化在他的血液里,变成了他的一种性格。
沈军49岁那年,迷上了midi音乐,即电脑音乐制作。古人云:三十以后不学艺。沈军已经49岁了,又是个电脑盲,却要学习高深的电脑音乐制作,这在很多人听起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可沈军这个“痴人”,偏要把这个梦做下去。他在电脑培训班报了名,一切从头学起。在培训班里,他是年纪最大的,也是学习最刻苦的。在掌握了相关的电脑知识后,他又购买了大量的midi音乐书籍,推却一切多余的应酬和活动,把自己关在家里,终日不问世事,神游于电脑音乐制作的浩瀚海洋中,终于将这门很多年轻音乐人都视为畏途的高新音乐制作技术学到了手。在白城,他是第一个掌握midi音乐制作技术的人。以近五十之“高龄”,而填补瀚海midi音乐之空白,其人其事,令人敬叹。
沈军珍爱民族音乐,他把民族音乐视为音乐的根和魂。许多年来,他搜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经典作品,并尝试自己创作。但在参加第六届“文化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赛之前,他对自己的水平并不自信。当接到大赛的通知时,有朋友劝他试试,沈军犹豫了好久才寄出了两件作品,对这两件作品,对这次大赛,沈军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意想不到的是,一位编辑很快给沈军回了信,信上只有四句话:选词有道,造曲有方,如有佳作,敬请寄上。”沈军的两件作品全部被收入“中国民族歌曲选粹”一书,而歌曲“祥光照鹤乡”更是荣获本次大赛“中国民歌”精品金奖。
沈军十年不鸣,终于一鸣惊人。
作为音乐人,沈军始终认为,音乐是一种责任。它理应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因为它能愉悦人的心灵,充实人的生活,给人以力量。也许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正是他能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原因所在吧。
沈军常自比为马,他也确实像马,灵动,张扬,热烈,不知疲倦,奋勇争先……他今年整50岁,不算老。相信这匹骏马在八百里瀚海的音乐天地里还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还能为鹤乡音乐事业的繁荣和群众文化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老骥伏枥志千里,且看沈军马行空!
二、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1958年成立的老企业,从其前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建设苏州安装工程公司开始,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率先进入国际市场,为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该公司于2002年进行改制,现为中材国际控股子公司。
从名字的变迁就可以看出来,该公司的业务早已从安装施工向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拓展开了,目前主要从事境内外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总承包(包括: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设备安装;建材设备制造;水泥厂大、中修业务;国内贸易;对外派遣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水泥厂余热发电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及进出口贸易。
截至2005年10月,苏州中材承建的新型水泥厂生产线工程建设项目已经超过130条,其中总承包项目9条。
10月14日,中国水泥网CEO邵俊、COO王洪兵特地赴江苏昆山,采访了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军,双方就国际工程建设及总承包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王洪兵: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在水泥工程建设方面培植出显著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重量级品牌,由一个单一的设备安装服务提供商迅速成长为一家从事项目融资、装备制造及成套、工程实施及管理、调试及性能测试、进出口贸易等一整套系统集成服务的水泥工程建设总承包商,产值也从以前的几千万到发展到现在的几亿元。请沈总介绍一下,苏州中材是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的?
沈军:苏州中材和前几年相比,的确是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能有所突破,主要得益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目前我们水泥工业的技术、工艺、工程建设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泥行业设计及建设水平并不逊色。而且我国水泥建设业同行,无论是设计院也好、工程公司也好、设备厂家也好,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在世界水泥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也有信心达到这个目标。其次,套用一句老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国内水泥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外新型水泥工业技术的引进,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成长了很多。在引进国外先进水泥工业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水泥工业的特点,发展并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泥工业技术和工艺。而苏州中材正是把握了这一机会,坚持“当好水泥工程建设专家”,适应客户对工程“工期短、投资省、质量优”的要求,集中精力做好水泥工程,公司深信只有在做精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做强 。当然,企业领导团队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积极营造“诚信、和谐、学习、创新”的企业氛围,不断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卓越,带领员工们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如今的成就。
王洪兵:自去年以来,水泥行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之一,发展陷入了低潮。作为大型的水泥工程建设企业,苏州中材是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寻求发展的?
沈军:如果一个企业在国家政策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发展;反之,则难以生存,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不会长久。因此,企业能适应国家政策是很重要的。我们苏州中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寻求发展。第一,针对国内市场,那些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项目一定要做好,力求推广总承包。我们公司和国内水泥设备厂家和设计院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无论是投资回报、还是环保等方面,都可以让投资者、银行业认为水泥行业有利可图。第二,刚刚也已经提到过,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技术、工艺都已达到国际水平,所以,苏州中材也致力于将中国的水泥工艺技术推广到国外。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国内工程辐射国外市场,积极拓展国际水泥工程市场,力争海外市场份额可以达到公司总业务量的50%。 第三就要做好服务。从项目的可研、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试生产等诸多环节充分发挥专业化公司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项目达产达标,从而为业主实现效益。
总结来说,苏州中材就是遵循“立足水泥工程业,保持国内市场领先优势,深化服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原则,才能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王洪兵:苏州中材也承接许多国外的项目,比如在菲律宾、尼日利亚、阿联酋、越南等地,那么在实施国外项目中,哪些给沈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军:中国水泥工业建设进军国外,我们算是比较早的。公司在97年便进入菲律宾承接水泥安装项目,以后又先后承担过尼日利亚、老挝等国外多项建材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以劳务为主,但当时只是做了作出国门的尝试。直到2003年公司承接了越南福山水泥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总承包工程,苏州中材才真正实现了“走出去”。所以说,我们对实施国外项目的确有非常深的体会。
首先,中国水泥工业技术、工艺要在国际上受到认可需要一定的过程。之前,在国外,他们认为世界水泥工业中只有欧美等国家技术工艺最先进,所以,我们当时在国外项目实施中是完全没有说话的地位,菲律宾的项目仅仅只是做安装工程,对他们的水泥工艺、装备没有任何参与权,说白了就是出卖劳力。
而2003年承接了越南福山5000t/d总承包工程,创造了当年中国水泥工业出口合同额最大、规模最大的记录。 越南福山水泥公司是台湾幸福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投资建设的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155万吨熟料),幸福水泥投资90%,越南当地政府投资10%,从开始立项、报批到投产,历时十年以上。其实,本来这个项目对方是想采用欧美技术,但是幸福水泥经过与我们在菲律宾三个项目中的合作后,觉得我们还不错,同时,他们也邀请专家专程来参观,认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近几年有了新的突破,所以选定由我们来做这个项目。该项目于2003年签签约,组织方式采用采购-施工总承包(P-C)模式,工程总承包范围涵盖了从石灰石破碎至水泥出厂的土木建筑工程、设备采购、设备监制、运输、安装工程、调试、试运转、配合达产达标及性能考核的全过程。 该项目工艺主要以中国优质水泥装备结合欧美关键设备进行配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自2003年10月18日开工至2005年5月17日正式竣工投产,历时19个月,目前运转正常。业主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极为满意,连称完全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越方对该项目投资省、工期短、质量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周边水泥厂和越南水泥界权威人士相继考察了该项目工程建设,反应良好。福山项目的成功建设,将彻底改变越南人对中国水泥技术的偏见,对我向越南市场出口国产大型水泥设备和开拓该领域的承包工程将产生积极影响。由于90年代初,中国很多淘汰的小立窑都卖到越南,所以他们基本把我们排除在外。然而通过这个厂,越南水泥业对我国水泥工业有了重新认识,并且非常信任,越南国务院也同意2500t/d到5000t/d的生产线选择中国技术。越南福山水泥公司5000 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成功建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将对中国水泥建设业快步走向国际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之所以可以从最初的安装工程发展到现在的总承包工程,这不仅是苏州中材发展的跨越,更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跨越。能实现这一跨越,首先得益于老一辈的水泥行业领导人、专家,他们带领中国水泥工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并且让世界承认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工艺,尤其是得到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是相当不容易的。当然,我们水泥工业建设同行们所做的也是我国水泥工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对水泥工业技术、工艺的熟悉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国际水泥工业对我们很大的认可。
王洪兵:苏州中材今后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沈军:首先,还是要占据国内水泥建设业的大市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服务好国内的水泥投资者。其次,将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工艺推广到国外。我们的技术不比欧美差,而且也有服务、人力资源等优势。第三,想在原有的发展过程中做好后续服务。包括项目结束以后的一系列工作,比如达产达标、生产维护等。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包括大企业,都专门花大量资金投入到生产维护(大中修)中去,这样不仅投资大,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做区域内备品备件物流以及水泥厂生产维护,达到双赢效果。举个例子说,在一个区域内有5~10个企业,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假如甲厂花500万做维护,乙厂也花500万做维护,丙厂也花500万做维护,那么10个厂就要投入5000万。而由我们来做维护的话,每个厂只要投入150-200万即可。第四,我们也将大力发展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业务。
王洪兵:国家发展节约型社会,纯低温余热发电也是水泥业热门话题,很多企业都已经实施,沈总是如何看待的,公司在这方面又有什么打算。
沈军:今年年初,中国水泥网主办的纯低温余热研讨会效果非常好,它完全符合了中国水泥投资者的要求。我个人是非常关注的,还专程来参会。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还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确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今后肯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的水泥工业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紧跟其后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经过努力肯定没问题的。而且,从投资回报率来说,用国内的设备、设计、技术,将会超过国外。最重要的是,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已是毋庸置疑,纯余热发电技术是水泥工业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
我们现在和国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紧紧掌握着技术的新信息。目前,公司正在承建龙岩三德二期2×15MW余热发电总承包工程该项目是国内首家从设计、设备采购、土建到安装的总承包项目。这个厂预计明年3月投产,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我们也非常有信心,希望可以把这个项目作为在水泥行业内余热发电项目的典范,同时也为从事纯低温余热项目总承包做好准备。
王洪兵:苏州中材的人才战略是怎么样的?如何应对扩张下的人才运用和储备?
沈军:我一直认为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苏州中材的人才观就是“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以事业留人”,从公司自身来说,要谋求更多的发展,在成为国内水泥工程建设业一流企业的同时,逐步要成为全世界水泥工业建设的知名品牌。这样才能让大家有更高的发展平台,不仅仅有不错的工资待遇,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们有成就感。“以感情留人”就是要有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喜欢企业,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相互尊重、体谅,形成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且对于那些曾经离开过公司,现在又希望回公司的员工,我们秉持着只要有实力,仍委以重任的态度。最后是“以机制留人”,我们每个月、每年、甚至每个项目都会设定一定的标准,如果达不到所设定的最低限度,那么也只能很抱歉了,但离开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希望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目前来说,苏州中材在人才战略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采访的最后,沈总还特别对中国水泥网表示感谢,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沈总说:“中国水泥网是中国水泥业内最具特色、最知名的网站。是我们公司内点击率最高的网站。不仅形成自己的观点、想法,而且作为窗口充分展现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我的一些海外的朋友、客户都对中国水泥网给予了肯定。所以,希望在现在的基础上,能再更上一层楼”。
三、暨南大学金融学系 副教授、硕导沈军
性别: 男
籍贯: 江苏
民族:汉
党派:中共党员
职称:副教授 硕导
学历:研究生
学位: 博士
学习经历:
1982——1985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高中
1985——1992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 工学学士、硕士
2002——2005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2——1995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 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95——1998广东工程勘察院东莞办 技术负责、项目经理
1998——1999 广东国投广信期货、联合证券环市东营业部 投资顾问
1999——2005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工程管理系 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
2005——至今 暨南大学金融学系 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
国际金融、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科学
主要著作:
《金融效率论¾¾二元视角下的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沈 军
出生年月:1962年11月
最高学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博/硕导
博士生导师
一、学术兼职
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电磁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会员。《金属学报》、《航空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等刊的审稿专家。
二、主要研究方向
外场作用下材料的凝固及成形控制;
特种材料的无污染制备技术;
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理论和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
材料凝固过程多物理场耦合的模拟计算;
材料凝固过程组织演化模拟计算。
三、主要研究项目
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连续多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国防973项目、总装备部“九五”、“十五”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国防基金等国家及部委项目20多项。
四、获奖与专利
获得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项目的研究);获得200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项目的研究);获得2005年度西北工业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独立完成);连续多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奖教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专利多项。
五、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检索22篇次, EI检索28篇次,ISPT检索6篇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次。
四、安庆市房屋置业担保公司副总经理沈军,男,汉族,1977年7月生,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注册房地产经纪人、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现任安庆市房屋置业担保公司副总经理。曾多次荣获安庆市房地产管理局优秀工作者,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五、同济大学教授1967年出生,1995年于同济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教授。2002年获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代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和国内核心期刊《强激光与粒子束》,《化工冶金》审稿人。上海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2002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
近几年以新型纳米多孔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一步法制备SiO2气凝胶、二步法制备超低密度SiO2气凝胶、纳米复合光学薄膜的制备、SiO2-GeO2二元气凝胶的合成、有机气凝胶制备与碳气凝胶电输送、掺杂气凝胶的发光特性与热输运特性研究等。创新工作体现在碳气凝胶材料作为锂电池的阳极材料,海水淡化电极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气凝胶薄膜材料作为高激光损伤阈值的光学薄膜在强激光系统中的应用和强光损伤机理的研究。
六、广东油画协会秘书长1938年生于上海市。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授。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教授。1995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1985年出任广东油画协会秘书长。1986年赴香港主持开幕广东当代油画展。1991年作品参加中国风景油画艺术展在香港展出。1993年至98年委任历届“中国广州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不少作品参加了历年各类美展。由90年代开始一直在香港、台湾举办个人油画展。并有不少作品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展出。大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
七、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女,197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年6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任教。2007年3月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流动站作博士后。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名古屋大学冈本佳男实验室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手性体分离材料的研究。
主要从事手性体分离材料、聚合物基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工作。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两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其中一门为英文授课。主持并参与科技项目若干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性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