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政法学院的前身是东北大学在1948年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的政治经济系。1952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后,在政治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以培养政治课教师为主的政治教育系。1994年增设法学专业以后,1998年由政治教育系更名为政法学院。
[1]【系所设置】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哲学等5个系,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哲学等5个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行政管理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以及中共党史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学科专业设置涉及4个学科门类6个一级学科。具备了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领导】
学院领导班子院 长:刘 彤
书 记:柏维春
副院长:胡海波
副院长:赵继伦
副院长:贾国发
副书记:纪立群[2]
【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彤
委员
柏维春、胡海波、赵继伦、韩秋红、孙堂厚
【教学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9名(含8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6名、讲师16名。国家级首批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管优秀专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各2人。高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9%。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4人(其中尚有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两项合计占教师的82%;教师全员平均年龄41.1岁。其中一部分教师在国内、省内同领域已有较大影响。教师整体队伍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学院资源】学院科研实力雄厚,2001年以来,被批准立项的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65项,出版和发表一大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特别是学院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完成了4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出版了以4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代表的一批高素质的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被确定为我校目前唯一的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与之相关的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教学基础条件良好,有教室13间,多媒体教室3个(含1个可替代多媒体教学的多功能厅),计算机工作中心1个,有计算机71台。模拟法庭1个,图书资料室1个,藏书3万余册,期刊300余种,能基本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办院思想】长期以来,学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努力实践"尊重的教育"的理念,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目标】我院专业发展目标是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努力优化专业配置,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层次,强化专业特色,努力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个性鲜明、规模适当、质量较高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具体目标如下:
1、本科专业在保持现有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与新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一步改造和发展成为学科门类丰富,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内涵充实,专业优势明显,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继续处于领先水平的品牌专业,并争取成立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法学专业发展成为拥有本科专业和3-5个硕士点,专业特色鲜明、在东北及其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
社会学专业发展成为拥有本科专业和2个社会学硕士点,专政法学院专业建设方案
2、进一步提升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量和水平,力求在现有基础上三年内新增硕士点5个;力求在两年内成立并建设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两个;
3、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使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较快的增长;
4、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使教师队伍能完全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5、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力求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地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