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父母学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图书信息

书 名: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含演讲视频光盘)

作 者:刘良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开 本:16开

页 数:184

I S BN :9787303101825

定 价:28元

分类:1+1家庭教育丛书

二、内容简介《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内容简介: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他们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让孩子1~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会成为默默无语的沉默者,或者,成为侵犯他人的捣乱者、攻击者。

看电视太多会导致阅读能力低下。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

家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两个“零”:管理孩子的零食;管理孩子的零花钱。

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之前;第二个关键期在9岁之前;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成长的秘密,这些秘密构成了儿童之间的差异:一是性格上的差异;二是智力上的差异;三是性别上的差异。

在孩子3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之前,他的身边最好有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民主型父母。

三、作者简介刘良华,男,1968年1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 出版专著七部:《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有效教学论》(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新父母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发表文章五十余篇。

四、《新父母学校》目录前言

第一讲陪伴孩子: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

第一节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一、“科尔曼报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二、“父母失陪”: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三、“种树郭橐驼传”: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第二节 “和你在一起”:父母可以陪孩子做哪些事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二、“性格一身体本位”: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三、“意志第一”: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

第二讲寻找孩子的“优势发展区”

第一节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哪些差异

一、性格的差异:A型、B型和AB型性格

二、智力的差异:多元智能

三、性别的差异:无名指与食指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让你的孩子因特长而自信

一、如何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

二、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

三、“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发挥孩子的“智力优势”

第三讲成长的关键期

第一节成长的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

一、3岁之前:“早期智力开发”还是“消极教育”

二、9岁之前:孩子为什么出现痉挛或强迫症

三、13岁前后:孩子为什么反抗父母

第二节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

一、3岁之前:在“早期智力开发”与“消极教育”之间

二、9岁之前:“制订规则”“情趣生活”“自食其力”

三、13岁前后:“变形”的关键年龄

附录新父母学校的100个教育信条

后记

五、书摘前言

各位,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让我们聚在一起来讨论有关家庭教育、新父母学校的问题。[1]家庭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太难,比学校教育更难。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没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压抑和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2]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3]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我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两年前,我开始由“教师教育”转向“家庭教育”。这个转向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发现,仅仅谈论“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确实会影响他的学生,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或者,如果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某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或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和焦虑。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针对这些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新父母学校”的讲座分为三个专题。每一讲包括两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节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因“父母失陪”而导致孩子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陪伴孩子”以及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做哪些事情。

第二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的差异”,包括性格差异、智力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差异,让孩子因特长而自信。

第三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3岁之前是动物世界式的“爱的教育”;9岁之前是孩子建立规则、过有情趣的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关键期;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13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我们先进入第一讲:“父母失陪”的后果以及父母如何“陪伴孩子”。

第一讲陪伴孩子: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

第一节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长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孩子,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老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一、“科尔曼报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

将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绝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才犯这样的错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亲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最好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则,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而言中。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高级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的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

那时全家还住在攀枝花。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高考临近,她和父母商量,想报考本地的西南师范大学,一来离家近,二来师范类考生学费要低一些。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学习经济管理。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记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钥匙。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纯洁的心灵”。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感到很吃惊。这位孩子的父母亲真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欺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刹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

二、“父母失陪”: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在孩子7岁以前,不要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寄宿制”学校——如果父母让孩子1至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可以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

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在这个地方,“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皮特语)“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三、“种树郭橐驼传”: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曾国藩家训”里反复出现两个训诫,一是必须劳动,二是必须独立。为了使儿女独立做事,自然生长,父母自己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不必过于牵挂:“吾现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爪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谓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家妇直深晓此意。”[10]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11]

台湾的张晓风女士写过一篇关于孩子的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位母亲尽管不忍心也不放心让孩子离开自己,但她还是下了决心,让孩子独立地面对生活:[12]

孩子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欣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孩子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位母亲是对的。我们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送他上学,在孩子放学的时候把他接回来。但是,总有一天,父母必须让孩子独立行走、独立行事。陪伴是父母的责任,但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过独立的生活,让孩子逐步“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成人是一个过程,它与十八岁生日晚会无关,也与成人仪式上的誓言无关。“成人”的关键只在于是否已经成为独立的人。

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但仅仅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还是不够。如果没有教育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巧,家长的时间、精力和爱心会让孩子感到厌恶。总有家长整天陪伴孩子并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孩子并不领情。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心甚至可能让孩子反感,因为父母可能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压制、破坏孩子的成长。家长以为“我都是为你好”,就可以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强迫孩子无休止地学习知识或某项技能(比如钢琴)。

198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使全国为之震动的报道,标题是《青海一小学生竟死于母亲的棍下》。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13]

孩子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做错了题、练习本不整洁、考试成绩低下、出去玩一玩等,都会成为她毒打孩子的原因。1987年10月期中考试,由于题多量大,孩子成绩没有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夏母把他的腿都打肿了。上不了学,夏母就用自行车接送。夏斐的腿疼得迈不过教室的门坎,只能让同学们搀扶着才能进去;手肿得不能看书,只能用舌头一页页舔着翻。

夏母对孩子的最后一次毒打是1987年12月21日。当时期末考试夏斐语文成绩是79分,算术是82分,都未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这次考试引进长沙的试卷,全班38人中,只有13人两门课都及格。夏斐的成绩在班里还是名列前茅的,但孩子还是从以往的教训中预感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于是第一次下决心向母亲撒谎,说语文考了97.5分,算术98分。母亲揭穿了谎言,接着是三个半小时的巴掌、拳头、竹棍、木板、木锉的毒打。

开始,小夏斐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求饶。母亲不听,打得孩子满地乱跑。被剥光了衣服的孩子不时蹲缩在地上双手抱头、抱胸、抱腿……他无法躲避如雨的棍棒。

终于,孩子不再求饶,因为他知道求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怒目相向,抓住并折断了母亲打来的竹棍。夏母说:“我把你这小畜生身上的皮都戳乱!”孩子说:“你不能再把我当畜生对待了!”这是一向温顺的孩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夏母气急败坏:“你还敢顶嘴!”于是轮起木锉,朝孩子的头上打去……

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一致指责夏斐的母亲。后来夏斐的母亲自杀身亡。

舆论可以指责夏斐的母亲的残忍,但很少人考虑:夏斐的母亲对儿子的残忍,恰恰是因为她太“爱”她的孩子。

为了夏斐上学,夏母不惜辞去每月180多元收入的临时工,从一个煤矿搬到镇上居住。为了孩子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后跳级去读二年级的。就是上学后,夏斐所学的课程也都是由母亲先在家里预习、讲解一遍才去听讲的,对孩子的辅导她从不厌烦也从不马虎。

至于吃穿方面,她更是没怠慢过孩子:小夏斐不爱吃面食,她就一日三餐给他做米饭;小夏斐爱吃水果,虽然很贵,她也总是三斤两斤地买来给孩子一人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她从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只希望他学习。

这就是“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结果。家庭教育的种种失败,往往从极端的“一切为了孩子”开始。家庭教育的改善,也必须从过去的“一切为了孩子”的颠倒和颠覆开始。“新父母”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一切为了自身的幸福。正常的因果关系是: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然后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不要颠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的后果是:夫妻之间忽视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爱与美好,孩子的成长便陷入灾难。

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这是值得所有人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帮助或教育孩子,父母自身必须先拥有幸福的生活。自身不幸的人,不仅无法帮助他人,而且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幸。有生理疾病或精神怪癖的人,甚至可能传染、折磨他人。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了自己,这样的后果是:父母的破釜沉舟式的期望将使孩子承受沉重的压力,父母会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如果夫妻之间无法维持感情而离婚,那么,单身母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丈夫的怨恨而禁止孩子接触自己的父亲。同样,单身父亲也不能因为对前任妻子的怨恨而禁止孩子和母亲交往。夫妻离婚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深度的伤害,而单身母亲或单身父亲在孩子面前相互诋毁对方的形象,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雪上加霜的灾难。也就是说,夫妻即便离婚,最好也让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保持长期而稳定的交往,以便让孩子从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与帮助。

……

六、1+1新父母行动宣言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

中国的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

父母亲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亲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

直到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成为“问题儿童”,父母才开始请求学校的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提供特别的关照。

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中国的父母愿意为孩子出钱,他们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但他们忘记了,最需要受教育的,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自己。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在校长那里,也在家长这边。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国运的兴衰,既掌握在政治家的手中,同样掌握在家长的手中。

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家庭教育。

1+1新父母行动,因应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与世界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由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卓有影响力的教育学者刘良华教授与张文质先生领衔主持,共同致力于探究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努力破解令人忧虑的教育困境,使新家庭教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以型塑下一代新父母与新儿童。只有父母改变才能引发儿童的改变,只有儿童改变,中国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1+1”,就是教育专家和名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

“1+1”,就是共同致力于缔造更健全的社会与更健康的家庭。

“1+1”,就是新家庭教育理念与行动。

“1+1”,就是学校与家庭的携手共进。

“1+1”,就是父母与儿童至真至诚的情意。

“1+1”,就是父母与儿童的相互润泽、相互成全。

“1+1”,就是新父母与新儿童。

“1+1”,就是有爱、有梦、有未来。

七、“1+1”家庭教育丛书已出版图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著)、《新父母学校》(刘良华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