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骆有庆,男,汉族,1960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义乌人,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并获农学学士学位;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北京市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部级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科带头人。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学校科技处处长。
骆有庆教授一直以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林木钻蛀性害虫和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为主攻方向,是林木钻蛀性害虫控制方面的知名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863、部级重点、国际合作、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博士点基金、成果转化和科技支撑等各类课题。在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重大森林生物灾害的生态调控方面,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和调控人工林生物灾害的理论基础,即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风险分散机制和抗性相对论;以我国重大森林生物灾害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为对象,构建并广泛应用了科学高效的持续控灾技术体系。
作为第一完成人,骆有庆教授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获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专著和教材60多篇(部)[1]。
社会职务原国家林业部推荐确定的跨世纪部级学科带头人;
北京林业大学部级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科带头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农林水畜)病虫害专家组”成员;
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病虫鼠害工程治理专家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委员;
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杨树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林学会森保学组组长;
北京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林业局高级职称(工程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常务编委、《昆虫知识》和《中国森林病虫》等杂志编委[2]。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1:林木蛀干害虫控制
研究方向2: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控制
研究方向3: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3]
课题项目已完成研究的主要项目[3]:
1.主持“七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华北地区以溃疡病、光肩星天牛为主的杨树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的1个子专题。
2.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杨树光肩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的1个子专题。
3.1994-1996年,任国家科委“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应急项目中的“杨树天牛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并直接主持“宁夏青铜峡杨树天牛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
4.1996-2000年,主持完成“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杨树天牛、溃疡病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5.1992-1995年,主持完成原国家教委高校青年教师霍英东基金奖课题“我国植食性瘿蜂区系及天敌资源开发前景的研究”。
6.1997-2000年,主持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双条杉天牛和柏肤小蠹的植物性引诱剂的研究”。
7.1997-2000年,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树抗天牛机制的研究”。
8.2000-2003年,主持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项目“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的地理种群变异及潜在适生分布区的研究”。
9.2000-2003年,主持完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林木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现在正承担以下科研项目[3]:
1.“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林业重大病虫害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及课题“重大林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2.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课题“农林生态系统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抵御机制”;
3.863高新技术课题“我国生态脆弱区域人工林重大疫害生态调控技术与产品研究”及专题“承担基于优化林分生物多样性结构的疫害调控技术与模式研究(杨树天牛灾害)”;
4.中美合作项目“输美木包装传带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
5.中美合作项目“光肩星天牛引诱剂和成虫行为学研究”;
6.中美合作项目“花曲柳窄吉丁分布与寄主的研究”;
7.博士点基金“光肩星天牛刻槽微生境生物群落的研究”;
8.水利部重点课题“沙棘木蠹蛾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9.国家林业局重点课题“沙棘木蠹蛾病虫害治理与示范”;
10.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国际交流除在国内进行的大量国际交流活动外,主要国外学术活动有[2]:
1992年,参加韩国KOICA在汉城举办的“国际林业技术培训”;
1996年,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第19届国际杨树会议,并在病虫害专题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1997年,应美国农业部FS邀请,赴美考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1998年,因美国相继发现重大检疫性害虫亚洲天牛(光肩星天牛)从亚洲传入纽约和芝加哥,并定殖和严重危害;继而对我国含实木包装的输美货物提出特殊检疫要求,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影响。作为技术专家,参加由中国国家动植物检疫局组织的代表团,赴美实地考察和参加相关谈判。同时赴加拿大参加NAPPO年度会议,并在会上特邀介绍亚洲天牛在中国的有关情况。
2000年,应美国农业部APHIS邀请,赴美参加美国农业部有关亚洲天牛和其它外来有害生物的国际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
2000年,应邀赴德国进行学术交流;
2002年,应德国农林科学研究院邀请,赴德国参加有关光肩星天牛的国际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
论文著作共发表论文和著作60多篇(部),近两年主要有[3]:
1.杨树天牛灾害控制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策略. 骆有庆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4)
2.我国杨树天牛研究的主要成就, 问题及展望. 骆有庆等. 昆虫知识, 2000, 37(2)
3.西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物灾害控制策略. 骆有庆, 沈瑞祥. 林业科学, 2000,36(6)
4.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 骆有庆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20(1)
5.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有效措施——多树种合理配置. 骆有庆等. 森林病虫通讯.1999,(3)
6.复叶槭挥发性物质对光肩星天牛的触角电位反应. 李建光, 骆有庆, 金幼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4):1~5
7.杨树天牛生态阈值的初步研究. 骆有庆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21(6):45~51
8.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混合种群的显微特征比较. 骆有庆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