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基本信息

约翰•加尔文(法语:Jean Chauvin,德语:Johannes Calvin,英语: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加尔文生平概述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努瓦。1523年到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1534年成为新教徒。因受政府迫害,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要义》。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此后,加尔文除短期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加尔文提出“预定论”,认为人的得救在于上帝的拣选。他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促进了欧美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基督教的中心,新教精神传播到欧洲各国。1564年5月27日,加尔文在日内瓦去世。
加尔文的思想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他接纳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并被誉为美国的“信仰之父”。宗教改革要点1540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改革主要为:①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教会圣职只包括牧师、长老和执事;长老一般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担任。长老会议,由各教区民主选举的代表组成,归市议会直辖。教会设立由长老会议和6名牧师组成的宗教法庭,以此审理各种案件。教会的领导机构是市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市级牧师团体由各教区首脑组成,负责统辖各教区牧师团体。
②简化宗教仪式,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因此在圣事中只施行圣经所记耶稣亲自设立的洗礼和圣餐礼;
③取缔演戏和赌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
④改组市议会,将日内瓦划分为数教区,各教区均由长老和教区的牧师团体处理政务,日内瓦市议会由长老、牧师和上层市民组成,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拥有司法权;
⑤鼓励经商致富,宣称无论任何世俗职业,只要合法正当,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是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概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关于圣餐礼,加尔文的立场介于路德和U.茨温利两人之间,从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温利,但从实质上分析,应该说更接近路德。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和路德的同体论,但也否定纪念说。他明确地肯定在圣餐中凭信心所领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但是属灵的身体。这种主张,后被称为灵性的“真实存在论”。加尔文还在可见的教会和不可见的教会之间作了明确划分,并强调教会自治的原则。圣灵论虽然他在《基督教要义》中未另辟一章节还清楚说明他的圣灵论,但是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他对圣灵工作的观点。对加尔文来说,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救赎预定论虽然救赎预定论(Predestination)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捡选,他引用了申命记9:29:“隐密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人不可能理解上帝为什么施恩于人,属神的心意,人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需负责任。
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二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耶稣与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教会论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圣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
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一个圣礼,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被接入基督,成为神的儿女。加尔文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天主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加尔文与塞尔维特迈克尔•塞尔维特是西班牙人,他认为:上帝不是三位,如果那样上帝就成了三头怪物。25岁那年,他将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写成书出版。新教领袖们都把他的书视为亵渎上帝的异端之物。路德、梅兰希顿、布塞尔、茨温利、布林格都公开予以谴责。而罗马天主教西班牙宗教审判团最高议会立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作者逮捕并带回本国,新教拒绝了他、禁了他的书,罗马教廷要把他直接送上火刑架。后来塞尔维特改名叫米歇尔•迪维兰奴夫(他出生地的城市名),隐姓埋名过了20年。
1546-1547年,35岁的塞尔维特与加尔文通信。他先后给加尔文写了30封信,这些信的口气既骄傲又尖锐。1553年4月,塞尔维特罗马教廷逮捕,处以火刑,但在第三天清晨四点,塞氏逃跑,城里疯狂地大肆搜捕,但未抓到他。维埃纳市法院通了了判决,火烧塞尔维特的模拟像。四个月后,塞尔维特来到日内瓦,有人认出他来,告诉了加尔文,加尔文立即通知议会将他逮捕。但是,判决塞尔维特的权力不在加尔文后里,此权力完全在日内瓦小议会手里。随后,小议会以全票判决如下:“本议会决定将你定罪,并作出如下最终判决:判处迈克尔•塞尔维特和你的所有书籍以火刑。”加尔文一听到判决,立即请求小议会将火刑改为砍头,因砍头比火刑要多一点怜悯,但小议会迅速否决了他的请求。
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和他的书被一起捆在火刑架上,他就这样死于火焰之中。从此以后,这个人的名字就永远与加尔文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连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火刑,但是加尔文是唯一请求对他不使用火刑的人。若是有人把处死塞尔维特之事唯独归于加尔文,这实在是出于对当时欧洲整体情况以及日内瓦当时权力运作架构的无知。正当各地成千名忠信的新教徒被火刑烧死时,难道能让亵渎的异端者逍遥法外吗?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上白纸黑字写明:否认三位一体的刑罚是死刑。那是一个火刑的时代,是一个人们相信审判他人关于上帝的信仰是他们的责任的时代。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石碑,那是多年后跟随加尔文的人们立的,上面用法文刻着下面这段文字:“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意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加尔文的历史地位神学家首先,加尔文是位神学家,是公认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教义的系统神学领袖。与教会先驱们像奥古斯丁、教会学者托马斯•阿奎那相比,那更具有系统性,更为有条不紊,加尔文主义神学建立在保罗书信中对罪与恩典的深刻透彻的分析之上,他具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能力,能够作清晰、有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说明。他建立起一整套教义,后人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立法者与纪律执行者加尔文的第二个位置是立法者与纪律执行者。他是教会新秩序的奠基人,此新秩序使新教教会协调起来、团结起来。一方面具有与罗马天主教的强大组织结构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宗派林立、互不信任的破坏性趋势。由加尔文的纪律所产生出来的此种精神从法国传到荷兰,从荷兰延伸到苏格兰,并且以其一贯的新教自由的力量,在这些土地上延续。
此种精神武装起了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起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们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西方那片新大陆上。文学和知识界的作用加尔文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信仰上和道德规范上,它同样影响到法国的文学、知识界。他在法国的语言、文字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路德在德文上一样。
加尔文主义概述(法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
法国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的意思是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所遗弃的奥古斯丁学说“救恩独作说”、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因此加尔文建立的教会命名为“归正宗”或“改革宗”。主要支派有长老会(流行于苏格兰)、公理会(流行于英国及美洲)等。归正宗的主要流传区域为瑞士、荷兰、苏格兰、法国、南非、德国西南部、比利时、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若干地区。
加尔文主义出现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归正宗的基本教义和信义宗基本相似,也承认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称义,归正宗的主要特点是选举长老监督教务,由牧师和不受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教会,认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无限权力,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归正宗掌权的国家,一般教徒更重视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长老制教会治理模式亦对美国的政治产生深远的意义。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
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
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即“郁金香”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