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白河村白河村相邻于鸦鹊岭集镇的东北部,东与三合村隔河相望,南与梅林村交界,西与田畈、凤凰观村毗邻,北与当阳市王店镇金星、杨畈村相接,鸦官铁路贯穿东西,汉宜公路擦境而过。村域地貌形态属丘陵平地相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新中国建立前,白河村为当阳县普尖乡第1、2保,下辖8个半甲,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保甲制,1949年秋季划归宜昌县,同年腊月24成立孙家嘴村,1955年冬季,组建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合并为星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红土乡四社,同年秋并为红土乡高3社,9月先后为红土大队3生产队(中队),1961年4月后为红土公社,1958年白河大队,1984年更名为白河村,2003年村级规模调整,由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三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组。村委会驻地在中心地带的苏家畈岗上,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版土面积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32亩(水田2832亩,旱地600亩),林地面积20亩,水面面积820亩,村民614户,2079人,劳动力1238人。2005年粮食总产2271吨,油料总产480吨,生猪出栏10979头,柑桔总产2157吨。全年实现农业产值2404万元,比1979年增长122%,农村经济总收入4320万元,比1979年增长112.2%,农民人平纯收入4410元,是1979年的2.7倍。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按照“打造产业抓工程,依托市场攻多经,优化环境创文明,干群团结建强村”的指导思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为农民奔小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被县(区)、镇评为模范支部、先进集体、特等先进单位。
1994年被国家农业部纳入全国粮食自给工程新技术开发示范区,1998年至1999年进行建设,国家投资73.44万元,村组投工5.1万个,动用动力机械110台套,改造标准化良田732亩,公路扩建兴建取直3800米,U型槽沟渠9000米,新建扩建堰塘8口,公路绿化2800米,建成田成方、树成行、路通畅、沟渠三面光的易耕易种的高标准示范园,年产优质稻585.6吨,亩产800公斤,比开发前增长19 %;柑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由1979年的150亩发展到2460亩,其中连片发展2200亩,常年产量达到2157吨,形成了以苏家畈岗、林坟岗、二里半岗、席家祠堂为主的四片柑桔产业带;养殖生猪是农民的传统,到2005年全村建起了三个千头养殖基地,育肥出栏10979头,存栏2610头,发展母猪1300头;发展精养鱼池500亩,水面养殖面积达到820亩,年产鲜鱼455吨。村级白河路、环村路7.8公里全面硬化;杨畈、苏畈、陈冲三条支渠全长20700米实现三面光,加固小II型水库一座;
全村电力设施从无到有,现有村级高压线路4条,4800米,低压线路30条,共28600米,户户通电,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普及科技,改良柑桔品质,重点采用高接换种和低接增果技术,柑桔品改完成800亩,特早、早熟、中熟比例达到3:4:3;引进良种母猪800头,年提供优质仔猪16000头;积极探索种植高效模式,总结推广了“油-瓜-稻-麦”水旱种植模式和“猪-沼-柑”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大面积普及软盘旱育抛栽新技术。利用闲置资产和资源,招商引资,利用河滩与鸦鹊岭鞭炮厂联办白河造纸分厂;引进宜昌市园林局征用荒山办起了苗木基地;引进浙江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租用闲置小学办起了宜昌菲诺纺织品有限公司;引进浙江温州民营企业徐老板在原五小组租地100亩种植精品水果。2005年全村共有企业10家,解决就业人员150余人,创产值1431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6000元。同时积极培育打工经济,全村外出打工400多人,年创收入300多万元。
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2个居民点;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预制结构的楼房,98%的家庭安装了程控电话,95%的家庭拥有高档家俱;户平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彩色电视机。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1958年在苏家畈岗上兴建一所小学,2002年9月并入鸦鹊岭中心小学,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初中学习,村民受教育年限由1979年的6年提高到10年;1983年依托小学,办起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村民无文盲,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普及,每年举办两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活动,白河金点民间铜管乐队常年活动在村民红白喜事之中。建起集诊断、注射、换药、观察、药房、值班为一体的标准村卫生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责任考核指标名列全镇前列,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三查”服务率85%,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7内。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对16个伤残军人给予了优抚,对9名孤寡老人实行集体供养,对13名特困人员实行了低保供养。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树典型、立样板,截止2005年全村共创建“十星级文明户”28户,“五好家庭”155户,“好媳妇”48个,“好妯娌”26对,“好邻居”68对。
2、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王店镇白河村白河村地处鄂西南与宜昌交界,具备发展柑桔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1500年之久。2008年底,该村柑桔面积达到了7000亩,总产量达到2774万斤。2006年,白河村被纳入当阳市优质柑桔板块基地示范区建设,2007、2008年被纳入当阳市柑桔精品果园基地建设。白河村先后被上级部门和单位评为“柑桔之乡”、“无公害柑桔创示范基地”;白河柑桔被评为全省“十大名果”。总体表现在:果品品质较优、品牌突出、市场竞争强,农民依靠产业增收的效果明显。2008年,白河村借鉴浙江临海等地先进经验,坚定实施精品战略的信心,拉开了柑桔精品果园建设的序幕。
(一)建立核心样板。2008年,白河村内7000亩桔园为基础,组织实施当阳柑桔样板工程,在全市充分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路作用。千亩“白河柑桔”无公害示范区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了80%以上;基地、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全面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监控全程化、运作企业化、营销品牌化目标,示范区柑桔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在示范园内建立了100亩“白河柑桔”精品果园核心示范区,园区柑桔总产量达到了30万公斤,同2007年的13万公斤相比,基本上翻了一番。果品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柑桔精品果达到47万公斤,占园区总产量的60%,平均单价达到0.9元/公斤,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2009年以来,白河村在认真总结白河柑桔样板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加大示范力度,精品果园核心示范区达到2个,总面积200亩。
(二)推广综合技术。一是家家户户“一本书”。结合产业现状,就关键技术要领组织编写了《农民读本》,免费发放到柑农手中,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力度。二是配方施肥“一张单”。通过在桔园随机选点抽取土样,进行营养成分化验,将分析结果以“施肥通知单”的形式发给农户,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以提高土壤、肥料的综合利用效率。三是每块桔园“一盏灯”。即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趋光原理灭杀害虫。目前累计推广100盏,基本上可覆盖村内柑桔园。四是生物防治“一袋虫”。根据生物学特性,在桔树上吊挂螨类的天敌“捕食螨”进行生物防治,有效避免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共引进7000袋,释放面积120亩。五是诱杀害虫“一块板”。即通过“黄色诱虫板”诱杀各类害虫,减少农药施用量。今年共引进6000片,试用面积120亩,防治效率提高20%以上。六是谨防灼伤“一张网”。为避免果实灼伤,降低次果率,在高温强日照季节使用“柑桔遮阳网”。目前核心试验面积100亩。七是改善光照“一张膜”。在桔园地面铺设“反光膜”,改善桔园光照条件,以利于果面着色,对密蔽园尤其有效。目前使用面积100亩。八是生态微灌“一口池”。借助“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推广滴灌、微灌模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九是生产投入“一本帐”。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求,对投入品严格进行登记管理,确保精品果质量安全。十是延迟采收“一个月”。即推广“完熟采收”技术,提高果品品质。
(三)出台扶持政策。近两年在精品果园建设中,共投入项目资金、物资70余万元,制定了今后五年精品果园建设资金年递增20%以上的投资计划。同时围绕柑桔产业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了以白河村百亩柑桔精品果园为中心的柑桔产业合作社,网络柑桔基地3万亩,入社社员100人。去年该社组织销售精品果20万公斤,精品果最高售价1元/公斤,合作社社员的产品销售价格平均达到1.2元/公斤,是当地市场价的两倍。
初步成效
一是提高了柑桔果品品质。2007年10月,白河村先后参加了宜昌市和湖北省组织举行的早熟温州柑桔鉴评活动,该村生产的“白河柑桔”精品果都荣获第二名。经检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3%以上,得到省级专家的高度评价:果形端正、皮薄化渣、色泽鲜艳、汁多化渣、风味浓甜、香气宜人、营养丰富。据调查,今年白河村柑桔优质果品率平均可达到70%,比去年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
二是促进了柑桔产业发展。随着精品战略的实施,白河村柑桔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08年,在精品果园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柑桔面积达7000亩,户平达10亩,柑桔产业已成为白河村的支柱产业。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村柑桔产业产值超过112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柑桔纯收入42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的比重高达60%,柑桔产业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