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概况】

普淜镇地处山区,位于祥云县境东南部,祥云、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处。东接姚安县,南连南华县,西依本县下庄和鹿鸣乡,北靠本县东山乡。总面积322.07平方公里,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贯穿境内。
普淜镇位于滇中高原向南尖山宽谷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群山连绵,箐河纵横,镇域以天峰山为分水岭分为南北两个部份,北部为金沙江水系区,南部为红河水系区。北部山脉走向由西南往东北倾斜,最高点为天峰山,海拔2570米,最低点为云里厂河谷,海拔1720米,相对高差850米,南部山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为黑苴鹦哥山,海拔2745米,最低点折苴么平掌河口,海拔1722米,相对高度差1023米。[1]
【历史变革】普淜镇政府驻普淜街,距祥云县城60公里。普淜镇以驻地得名。
据史料记载:普淜唐代置河西县,属宗州。元代设佉龙驿。明代普姓为官在此建有水坝(古代当地民族称水坝为“淜”),故名。清至解放前中华民国末属姚安县,称凤来镇,并设立分县县佐。1931年改称普淜镇。解放后50所年代初为姚安县第六区,1958年6月划归祥云县,同年成立普淜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普淜区。1970年复称公社。1984年再次称区。1988年建普淜彝族乡。2001年实现撤乡建镇,改称普淜镇。[2]
【行政区划】全镇辖14个村委会,其中6个彝族村委会(折苴么、黑苴、力心甸、子乍么、子乍苴、云里厂),160个村民小组,204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 全镇总人口2710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6374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和彝族,彝族占总人口的33.3%,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纳西族、佤族、景颇族等人口较少。
【农村经济】(一)国民生产情况

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187亿元,比上年增15%。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7734万元,比上年增8%;第二产业完成1414万元,比上年增20%;第三产业完成3039万元,比上年增21%。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63.5%,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11.6%,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24.9%。(二)农村经济收入情况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6124万元,人均2322元,纯收入总额3928万元,人均1489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4万元。(三)主要农产品产量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达1157.62万公斤,人均占有439公斤;社员所得粮食909万公斤,人均345公斤;烤烟总产96.5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4%。农业总产值(现价)是1.1915亿元,比上年增15%。其中:农业产值4024万元,林业产值954万元,畜牧业产值2435万元。年末生猪存栏17015头,山羊存栏14388只,牛存栏6523头,驴存栏679头,骡存栏1061头,鸡存栏29947只。年末大牲畜出栏1058头,年出栏肥猪18054头,年出栏山羊6270只,年末家禽出栏39653只,禽蛋产量212600公斤;渔业产值104万元,比上年减7.76%;年末耕地面积18843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0.71亩;农民人均产粮439公斤,年末实有劳动力资源17352人,在劳动年龄内的人数1618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3304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878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