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屹
ISBN: 9787562138693 ,7562138699
出版社: 2007-08
定价: ¥29.50元
内容提要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本书论述了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素、基本特征,详尽地介绍了世界纪录片的风格与流派、中国电影纪录片的创作、中国电视纪录片嬗变与发展、群体与风格、作品与实务、DV创作、世界先进电视业与制作环境的发展等,并辅以大量的中外优秀纪录片作品分析。全书内容扎实丰富,视野开阔,实务操作性强,可供高等学校影视专业及相关专业和影视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石屹,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有十多年新闻传媒工作(报纸、电视台)经历和纪录片研究经验。1997年到华东政法大学从事新闻学专业创办和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有专著《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
目录导论
第一章 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创作题材
一、社会内容题材的纪录片
二、自然内容题材的纪录片
第二节 创作环境
一、人文环境
二、自然环境
三、社会环境
第三节 创作主体
一、创作主体的素养
二、创作中的情感体现
三、创作主体的审美判断选择
第四节 题材·主体·环境:三位一体
一、优秀纪录片必备的基本条件
二、纪录片的价值与魅力
第二章 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真实——纪录片的基石和魅力所在
第二节客观记录主观表达
第三节纪录片的审美底线
第三章 世界纪录片风格与流派
第一节大师们的创作风格和建树
第二节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第三节两种创作方式
第四章 中国电影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新闻纪录片
第二节文献纪录片
第三节人类学纪录片
第五章 中国电视纪录片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起步学习阶段(1958-1978年)
第二节探索提高阶段(1978-1989)
第三节创新发展阶段(1989-至今)
第六章 群体与风格
第一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创作群体
第二节地方电视台创作群体
第三节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创作群体
第四节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室、海外中心专题部等创作群体
第五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第六节群体形成与发散的原因
第七章 作品与实务
第八章 DV创作
第九章 世界先进电视业和制作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数字技术除了影像上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外,对展示关注人的题材,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96年DV的横空出世,带来了文化领域中的自由表达,催生了一批新的纪录片导演,这些编导的作品和以往专业编导相比生活质感更强。他们把目光对准普通人,拍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独立制片人杨天乙的《老头》(1999年)用DV近距记录下了一群被忽略的北京退休老头的日常生活,片子中拍摄和剪接尽管粗糙,但其对人的关注,具有一种历史、人文的价值。张丽玲的《我们的留学生活》(1999年),除了创下高收视率之外,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带给人们一个灵感。由此,DV作品的“故事性”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在纪录社会,反映现实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此开办的纪录类的节目把“讲故事”作为核心策略或突破口,如北京电视台的《纪录》栏目、中央电视台的《纪事》栏目都是如此。
随着DV时代的到来,影像受众进一步细分的格局将会形成。电视媒介主动为DV打开通道,创造电视与DV合作的平台,对于占有广泛影像资源及新的受众群体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
DV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现在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