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与整合理论是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管理多元化成为必然和必要。整合同化理论是实现管理多元化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整合同化理论是将企业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即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使全体员工接受。
人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按照人的成长或实现能力、人际协调或整合能力阐释人的发展的一种学说。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认为,可以依据人的两种潜能来描述人的发展:一种潜能是人具有成长或实现的能力,另一种潜能是人具有建立与别人协调的或整合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人的发展可以根据这些潜能日趋实现和整合的阶段来理解,根据自我相应得到更多的实现和整合来理解。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起源于三种哲学思想体系: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运用于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宗教和社会学等领域。
一、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赞同科学哲学中建构的一元论观点,用以假设人的基本属性。它假定人类自身的人格、身体和行为都存在着一个基本属性,可以通过对概念或理论结构的描述来把握。这种基本属性便是潜能。每个人都呆以按照他在存在、感受或经验方面具有的潜能来描绘。对每个人自身潜能描绘得越仔细、越具体,人们在自身潜能准确意义上的差异也就越清楚。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为了获得一组独特的潜能。某些潜能与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密切相关,而另一些潜能可能更深层,与人的行为和活动几乎无关。无论人在自身的存在、感觉或经验方面的潜能的性质或内容如何,每一种潜能都是可以实现的。A·马斯洛和C·国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虽然在实现潜能是否存在内在力量这一问题上有分歧,但在潜能能够实现这一点上具有共识。
人本主义理论十分关心潜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它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在人本主义理论家看来,人的发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自我。当潜能间的关系处于是整合状态时,存在或自我能自在地在潜能中移动,潜能会以自己的良好形式出现,而且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将是一种整体的、完整的、有组织的、平稳的、协调的关系;当潜能间的关系处于非整合甚至分离状态时,存在或自我只限于少数几种潜能,甚至个体会基本上丧失自我,潜能会以自己不良的形式出现,而且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将是一种不连贯的、麻木的、分裂的、焦虑的、空虚的、无组织的、相互对立的关系。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看来,虽然潜能间的关系可能处于非整合状态,但是对个体来说,将潜能间的关系加以整合的能力依然存在。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依据。
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把外部世界描述为人际关系、客体、事件,还是团体、组织,人总是一个能知觉、组织、建构有意义的外部世界的人。每个人知觉、组织、建构有意义的外部世界的人。每个人知觉、组织、建构有意义的外部世界,既可以通过选择性地运用外在成分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现象学的知觉来完成。以同样的方式,人们也可以在两两之间或个体——群体的相互作用中组织和建构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人本主义理论看来,人们存在的世界以及人们在世界中存在的各种方式,是他们集体潜能和集体潜能间的关系的一种功能。
二、人的发展阶段
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序列,由三个阶段组成,其中每个阶段的基础取决于存在或自我的渐进形成和发展。这三个阶段是:
1、外在的自我。第一阶段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发生在出生到出生后的头三四年。在这一阶段,婴儿或幼儿的自我定向是外在的,主要放在父母的形象上,尚未出现真正的内在自我或对个人自身的感受。在存在主义现象学家看来,婴幼儿仅被理解为外部世界结构中和父母形象结构中的另一个实物。父母的形象和婴幼儿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父母的形象而非婴儿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形象决定了婴幼儿,给他提供意义和重要性,使他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成为该系统的组织核心。在这一阶段,对物质性的婴幼儿来说,功能性的存在或自我是外在的。无论婴幼儿身上有何种潜能,无论这些潜能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的形象。人有可能一生都滞留在这一阶段。这种人对自我所以然有片面的、初步的或错误的感受,把自己视作外部组织和力量控制之下的一名小卒。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相反,常为父母形象、家庭、重要人物、他人的态度和期望、社会组织和力量、群体压力等等所决定。他们的同一性完全是由外部决定的,从外部世界中寻求决定自身的力量,从别人或组织中寻求自我感受,而真正失却的则是自我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能力。
2、内在的自我。第二阶段的特征是个人自身内在自我的发展,既包括司性、同一性感受、自我反省、自我意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对作用、影响和决定自身的有意义世界的感受。这一阶段的具体特征在于:个体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人的潜能得到了发展,实现倾向得到了增进,个人选择能力得到了加强。这一阶段要求个体解除外在自我,解除外部世界的各种决定力量或作用,逐步创设一个有助于个性化、成长和促进友善的环境。它还要求个体有反思自我、体验自我的机会,使自身在有意义的世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人本主义理论看来,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先决条件是,一个人具有促进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气氛,具有促进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机会。第二阶段的发生可迟可早,也可能在个体身上根本就不发生。一般说来,它出现于儿童期。由此出发,儿童在行为上、人际关系上、个人世界的改变上都会发生许多变化,并逐步向成熟、老练、社会化等方面发展。
3、整合的和实现的自我。第三阶段是人本主义发展观最为重视的阶段,其标志是放弃内在自我,达到质上新的整合和实现的自我。在人本主义发展观看来,放弃内在自我是一项需要勇气和努力的任务,因此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最后完成它。它要求从根本上扩展意识,超脱个人自身延续下来的实际的同一性,从内心深处愿意将其内在自我这一本性解脱掉。实质上,就是要求个人牺牲他的内在自我。新自我的整合意味着它既与健康的人格又与建构的外部世界具有以整合为特征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以认可、开放、和谐、尊重的模式为特征。新自我的实现还意味着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逐渐展开,个体体验到越来越深的潜能。在人本主义发展看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整合的和实现的新自我。
三、发展的教育意义
人本主义发展观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抚养和教育的目标是:(1)获得自我感、个人同一性、自我意识,也即第二阶段的发展;(2)获得以高度的整合和实现为特征的基本人格基础。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基本的人格结构各个基本成分间内在的不连贯和不一致关系。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人本主义的发展理论致力于胎儿期计划、婴儿期计划、父母教育计划、儿童教育计划等。计划不论由父母来完成还是由教育者来完成,都强调丰富、有效的训练,强调认知发展,自体运动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发展自我和个人同一性的手段。为了达到第二个目标,先决条件是父母和教育者的形象,他们本身应已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即他们本身是整合的和实现的人。因此,人三主义发展理论要求给父母和教育者塑造形象提供最多的机会,以达到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在教育方面,人本主义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1)按照人本主义价值观、哲学和理论来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意图。这种方法试图突出儿童的自我选择、自我价值、人际交往的技能,根据儿童自身的现时需要和成长速度来进行教育,实现儿童自身的潜能。这种方法反对集体的标准、一致的进度、外部强加的规则、个性的缺乏、砖瓦堆积式的知识、通过奖惩的学习、不考虑个人成长的教育等。(2)将教育机构视作人的集体联合机构,即由个人发展的第一、二阶段的人组成的教育机构,即由个人发展的第一、二阶段的人组成的教育机构,这种机构的性质和内容反映了这些人的集体性质和内容。在由第三阶段的人组成的教育机构里,教育以整合和实现为特征。随着教育机构内包括更多比例的第三阶段的人、教育方法、手段、体制、行政管理、气氛等也将同时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