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陇县龙门洞森林公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龙门洞是陕甘地区闻名的风景胜地,共有36洞及众多的古建筑名胜。龙门洞无限风光,为关中山水奇观,是历代贤人隐土修养之地。周大夫尹喜,西汉娄景先生,大唐孙思邈等曾隐居于此。公元1180年元代道士丘处机栖居龙门洞后。这里成为道教的宏大教场。历经元、明、清三代,洞殿亭阁云梯栈道不断兴建完善。

龙门洞,古名灵仙岩,山上多喀斯特溶洞。龙门洞在景福山主缝西北约六公里处的“太上全真岩”顶。主峰海拔1921米,海拔1800米,山上林木葱茏,奇峰景秀,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荡,潭函水深。洞中有潭,潭中有洞,洞洞设仙,潭潭传龙。殿阁楼台依山从水,借势成景,画栋于峭壁之上,飞檐自溶洞叠出,栈道凌空,云梯垂悬,鬼斧神工。加之摩崖壁画、磐声鸟鸣,故事传说的点缀,使风水宝地平添几分玄妙和灵气。因玄险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享有“陕西第二华山”之誉,是我国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的发祥地,我国五大悬空寺之一。

因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号长春子)曾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至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该山洞窟中隐居修炼七年而闻名。丘处机隐居龙门山时,不建宫观,与诸弟子分别栖息于混元峰下的几个洞窟中,修心养性,磨炼意志。有长春洞、磨性石等遗迹。丘处机离开龙门洞后80年,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担任道教陇西路提点的张志宽和副提点贺志真率道众12人来到龙门洞,改山名为景福山,并建藏经、朝元二阁和灵官祠等建筑。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敕额玉宸宫。元代中期以后,龙门洞的道教情况缺乏记载,直到明万历四年(1576)方出现道教碑石(《登景福洞天》碑)。万历年间(1573━1620),道众对玉宸宫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这一时期,玉宸宫庙会形成,邻近州县信士进香成为定制。明末战乱殃及龙门洞,玉宸宫被毁。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张显中、田守存、曾守云、苗清扬、黄本善、薛教玉等前赴后继,不仅恢复了前代所建殿堂,还增建了若干殿堂,使龙门洞道院成为关中西部最大的道教宫观群落。清代重建龙门洞道院后,再未沿用玉宸宫一名,各记事碑均直呼为龙门洞。民国六年(1917),为了纪念清初重建龙门洞道院的高道,将原为纪念黄本善修建的黄公祠改建为八仙楼,下层设四公祠,祀田守存、曾守云、黄本善、苗清扬四人,后世徒众视此四人为开山祖师。文化大革命中,道院中的宗教文物遭到破坏,但主体建筑未受重创。1980年后,在各方的支持下,道众对龙门洞道院进行了维修和重建。现有太上殿、药王殿、救苦殿、混元顶、二郎殿、土神殿、子孙宫、王母殿、黑虎殿、玉皇阁等殿堂。

龙门洞“居群山之中,左温溪,右龙门,前清流,后疏林,千峰竟秀。万壑争流,为关中奇观。”主峰山岩宛如手掌微伸,大小岩洞和古建殿宇点缀布筑于岩崖凹处。洞漏崖间、下临深渊,囊以玄险称著。由于洞内岩洞潭泉密布,林壑险于幽隧,楼台依山而建。殿字错落有致,铁索吊析悬空,栈道回绕曲径,青山白云环绕。犹如仙境。因被誉为:青山不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