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秦置淮阴县,因处淮河南岸而得名 。1951年析淮阴县城清江浦一带置清江市。1958年县市合并,改称淮阴市。1964年县市分开,复称清江市。1983年改清江市为淮阴市,为地级市。2001年改为淮安市。境处黄淮平原。河流有淮河、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境内洪泽湖为

全国第四大淡水湖。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950毫米,年均温14.2℃ 。古有七省咽喉之称,今为苏北水陆交通枢纽。京杭运河通航,北至徐州、南抵杭州。20世纪50年代兴建了淮阴水利枢纽工程。新长铁路贯通 ,连接陇海铁路 。有耕地83.6万公顷(其中市区1.6万公顷)。产稻、麦、棉 、油料等 。为全国重要商品粮与副食品基地之一。工业有食品、轻纺、化工 、农机、冶金等。素有酒乡之称。矿产有盐矿、玻璃矿砂、凹凸棒土等。特产茶馓、白酒、新淮猪、螃蟹等。名胜有慈云寺 、清江浦楼等。
历史1970年,淮阴专区改称淮阴地区,专署驻清江市,辖清江市及灌云、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泗洪县1市10县。
1971年,原六合地区所属盱眙、金湖2县划入淮阴地区,辖1市12县。
1975年,淮阴县政府由清江市迁驻王营镇。淮阴地区辖清江市及灌云、灌南、沭阳、宿迁、泗阳、盱眙、涟水、
清江市
淮阴、淮安、洪泽、泗洪、金湖县1市12县。
1983年,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改由省直辖。撤销淮阴地区,将灌南、沭阳、宿迁、泗阳、涟水、淮阴、泗洪、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个县划归淮阴市领导,将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领导。市区设清河、清浦2个区。淮阴市共辖11县2区。
1987年12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宿迁、淮安县,改设宿迁、淮安市。淮阴市共辖2市9县2区。
1996年,宿迁市升格为地级市。将淮阴市的沭阳、泗阳、泗洪3县划归宿迁市管辖,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调整后的淮阴市辖淮阴、涟水、金湖、洪泽、盱眙5个县和清河、清浦2个区,代管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市人民政府驻清河区;同时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以原县级淮安市的行政区域为楚州区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淮城镇;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以原淮阴县的行政区域为淮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王营镇;地级淮安市辖盱眙县、涟水县、金湖县、洪泽县、清河区、清浦区和新设立的楚州区、淮阴区。将盱眙县东阳乡的永丰村、瓦地村及马坝镇的楼庄村划归金湖县戴楼乡管辖。淮安市共辖4县(市)4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