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山东省滨州市庞家镇西高村西高村隶属山东省滨州市庞家镇,位于庞家镇最北端,东临东高村,西邻小营镇范家村、北邻小营镇大孙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以特色种植文明于滨州市,主要特色有冬枣、香瓜、大枣等。

2、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西高村又名西高。曾名高郭家庄。原名高戈庄。在山东省昌邑市夏店西北5公里,潍河东岸。明洪武年间,高、郭两姓立村,故名高郭庄。1946年演称高戈庄,并分东高戈庄、西高戈庄两个行政村。因与太堡庄乡高戈庄重名,1985年更名西高戈庄。主街东西向,聚落呈长方形。121户,460人。耕地542亩。产小麦、玉米、棉花。有织布厂、铸造厂,中以铸造业产品著称。[1]

3、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镇西高村基本概况本村委会位于南日镇驻地东侧4.5公里,在沙洋、三墩村委会之间,村委会驻企下自然村,辖企下、西皋尾、牙宅、中厝、卒仔兜5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有403户,2099人,汉族,以姓扬最多,还有陈、蔡、郭、黄等姓。聚落形状呈长方形。有农地1324亩,主种甘薯兼种大小麦、大豆、花生。土特产有对虾、紫菜。林业面积500亩,主种木麻黄、相思树,有小学、医疗所,有电灯照明,岛上公路通全村,通客车。[2]历史沿革本村在约200年前,是由福清县坂头场承藩迁来建村,同时村三面临海,村居中间,地名叫马鞍山,村外在马鞍山南侧,又是本村最西向,村址座落在马鞍山小山顶,该处北村地面高一座,祖光取皋字为村名,故名西皋村,后与沙泽分村,因“皋”字与“高”同音相似,故简化为西高村。宋、元属感德乡南匿里,明、清属四区南匿里,民国初归省府直辖,23年属福清县九区24-25年属南日特种区,29年属莆田县南日镇西皋村,49年属13区西皋村,50年属13区西高乡,52年属24区西皋乡,54-55年属24区(南日)西沙乡,全年属南日区西沙乡,57年属南日镇西沙高级社,58年属南日公社西沙大队,61年称西高大队,84年改为南日镇西高村委会,本村属西皋境兴民社、卒仔兜境重兴社。[2]

4、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西高村西高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以南四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90户,1,400人。耕地面积1,743亩。 地处山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经济树有苹果等。村办工副业有铸铝、旅馆、沙场,年产值四万元。

《张氏族谱》载:“吾张氏自宋、元之际来居此土数百年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玉生庙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增福堂碑》均镌有“青州府益都县高家庄”字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高庄”。据此,宋代(1279年)以

前即已建村。

据传,该庄高姓来此定居最早,故名高家庄。相传明隆庆年间,田舍被洪水淹没,一部分人迂往东南山高地,即今之郭庄;一部分人迁往淄河北岸无影山上东西山坡居住。因两地居民发生纠纷,后以无影山为界,分为两庄。该村取“人往高处走”之义,又位于西方,故以“西高”命名。该村是著名革命烈士翟寿亭的故乡。

5 河南省新郑市和庄镇西高村一、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镇西北部,2个自然村(西高村、周庄村),6个村民组,426户,1674口人,耕地面积3210亩。

二、主要产业

该村以发展大枣为主,枣园面积800余亩,间作花生600余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