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为了未雨绸缪,防止东北出现大的变故,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应变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中央部署1950年7月7日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决定以原第四野战军13兵团部队配15兵团指挥部(主要考虑15兵团指挥人员萧劲光,萧华能力更强些,分别就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共4个军、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15兵团司令。 7月13日,中央军委拟定《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文件,毛主席当天即批示:“同意,照此执行。”7月14日,粟总上报中央身体不适需治疗,中央同意在青岛治疗。7月22日,周总理、聂帅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出:“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 毛主席23日批示同意。8月下旬粟总转无锡治疗,9月初病情有所好转,返回南京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9月15日,朝鲜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4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部队组成第四野战军13兵团部队,原四野主力兵团,此时正在中原作为战略预备队,其中有38军,39军等我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来彭德怀总司令称赞“38军万岁”,由此38军改称万岁军,现为北京军区甲等全机械化集团军,共和国绝对一级主力,京畿卫戍部队。另包括40军,42军
关于东北边防军的一点说明一、东北边防军是由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比兵团略大;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 ,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别。那是因为东北边防军只是预防不测做准备的,但随着局势不断的发展,赴朝参战的部队会不断增加,所以,不能说志愿军就是东北边防军。
二、东北边防军是区域型军团,“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在粟、萧、萧不能准时到位的情况下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虽然东北边防军与志愿军不平级,但是并不能代表东北边防军司令不能担任志愿军司令。而主席亲点粟总的将,则说明已经有让粟总率军赴朝参战的意图。主席也深知粟裕的指挥能力,所以如果粟总身体好的话,主席一定会将粟总安排在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位置上。
三、10月4日主席电请彭总进京商谈出兵事宜,而9月初粟总病情已经好转并主持华东军区工作,为什么进京的是彭总而不是粟总?10月2号、4号、5号、6号中共中央关于出兵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称病不愿出征的林总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粟总有没有参加?那时的粟总可能因身体不好没有参加,当年12月,粟总到莫斯科休养。由此可见,即是粟总参加了会议,但是因为身体状况,也无法担任起指挥军队作战的重任。
四、8月26号周总理明确宣布正式开战时会派更高一级军事领导人,显然表明东北边防军只是志愿军的一个序列,志愿军包含东北边防军而不是东北边防军等于志愿军,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不等于志愿军司令员。因此只能说抗美首选是粟总,而援朝首选是林总,而后才是彭总。但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是邓华,其能力远远低于粟裕,同是大将的陈赓担任的是代司令,所以,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声望与级别,担任志愿军司令应该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