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简介“老土人家”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茅台镇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地理地貌独特,地域海拔高度20-550m ,地理位置在东经105°,北纬27°附近,为河谷地带;地层由沉积岩组成,属下第三系,为紫红色砾岩、细砂岩夹红色含砾土岩。茅台地区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088mm左右。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因此“老土人家”的酒质量也与其产地密切相关,这是“老土人家”和茅台酒一样不可克隆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土人家”区别于中国其他白酒的关键之一。
产品特点“老土人家”选用当地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高山深涧的井水为酿造水源,独特的土藏工艺,长期存于地下,酒色纯净透明,入口香馥郁,味感醇厚,余香绵绵,喝后不上头,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拥有茅台酒一样的酿造工艺、一样的地理环境、一样的生产原料,却有与茅台酒不一样的价格,其品质与茅台酒不相伯仲,堪称“茅台的品味 百姓的价格”,属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酱香型白酒又称为茅香型,以贵州茅台酒为主要代表,属大曲酒类。酱香型的白酒香气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醇香幽雅、酒体醇厚、不浓不猛、香味细腻、回味悠长等特点,最显著的是,酱香型酒还具有倒入杯中过夜香气久留不散,且空杯比实杯还香,令人回味无穷,醉后不上头的特性。酱香型白酒是由酱香酒、窖底香酒和醇甜酒等勾兑而成的。所谓酱香是指酒品具有类似酱食品的香气,酱香型酒香气的组成成分极为复杂,跟酿造的工艺、季节、原料、水质,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等有直接的关系。是由高沸点的酸性物质与低沸点的醇类组成的复合香气。
发展历史贵州茅台古镇,酿酒历史两千余年,上苍切割了地球上唯一不可复制的土壤,并天赐独特气候,唯有此地可产正宗酱香白酒,四海美名扬。
明清年间,茅台古镇酿酒多为散户,户乃家,亦称(家烧坊)。岁月无声,手工作坊,传统工艺留痕,缘于此,贵州雄正酒业传承千年酒韵为老土藏酱香至高人能弘酒为本,家和兴旺至上——故曰。
贵州名酒贵州是名符其实的名酒之乡。 除国酒茅台以外 , 还有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刺梨糯米酒、苗酒、夹酒、鸭溪窑酒、安酒、平坝窖酒、朱昌酒、金沙窖酒等。[1]
贵州酿酒历史贵州的酿酒起于何时 ? 据现有资料 , 可知早在二千一百年的战国时代 , 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就元处不飘美酒香。据文献载 , 当时 贵州一带就生产一种拘酱酒了。汉代 , 贵州的酿酒又进入一个新 阶段。史载 , 汉武帝曾品尝过古仁怀产的酒而大加赞赏。南北朝时 期 , 这里已能酿出酒精浓度较高的酒。隋唐五代时 , 又出现一种 " 女酒 " 。古代是指煮酒的女奴 , 后渐渐为酒之名。宋代 , 朱弁《曲淆旧闻》就记有当时的二百种名酒。而产于今贵州一带的 " 牂牁酒 " 和″风曲酒 " 已颇负盛名。元明以后 , 特别在清代三百年间 , 贵州酿酒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在清初的小说名著《镜花缘》里 , 记 有当时全国的五十余种名酒 , 其中就有贵州的苗酒和夹酒。关于 苗酒 , 乾隆《贵州通志》说 , 主要产于都匀府各属 , 为苗族、布依族人 民酿造饮用 , 它 " 色红而味醇厚 " 。李宗(日方)《黔记》说 , 夹酒以粮食为 原料 ," 初用酿烧酒法 , 再用酿白酒法乃成。 " 其它如钩藤酒、刺梨 糯米酒等也各具特色。这当中引人注目的是仁怀 " 茅台春 " 、 " 茅台 烧 ", 它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 , 逐步发展成誉满五洲的 " 茅台酒 " 。
贵州的名酒 , 不论是数量和质量 , 还是风格和特色 , 在国内外 都名列前茅。真如清代学者、诗人郑珍所赞誉的 :" 酒冠黔人国 " 。 贵州不愧是历史悠久的名酒之乡。[1]
贵州酿酒特色从整体上看 , 贵州的酿酒很有特点 , 酿造的历史悠久。其酿酒之启始 , 和中原地区基本同步 , 酿酒优良传统 , 不断光大发扬 , 酒的 质量高。贵州高原的气候、土地、水质于酿酒得天独厚 , 所以自古 以来 , 历代名醪不绝于世。现在 , 黔地酒的品种多 , 种类齐 , 逐步形 成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贵州酿酒以白酒为主体 , 此外 , 黄酒、 果酒和配制酒也名酒迭出 , 如味美而益人的刺梨酒、黑糯米酒、金樱子酒和猕猴桃酒 , 以及用贵州名贵药材配制的天麻酒、杜仲酒 等。黔酒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十分显著。不管酿酒工艺和酒型、 品种 , 还是酒礼、酒规和饮酒方式 , 都和贵州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风格关联 ,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并且 , 酒为媒介联系了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这里的人们不仅能酿造佳酿名醅 , 而且讲究 饮酒之道 , 注意饮酒之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