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农华 女 1954年出生,江西丰城人 消化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 消化研究所所长 省消化系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常委 中华消化学会委员兼秘书 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 省消化及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 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杂志》等10余家国家级杂志的编委。 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省卫生厅高层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疾病的关系,胰胆疾病的内镜下诊治。社会兼职: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常委
中华消化学会委员兼秘书
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
省消化及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
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杂志》等10余家国家级杂志的编委科技成就:1、1995年发表了论文提出了Hp感染与胃癌有关,前瞻性地研究了Hp根除对胃粘膜癌前病变逆转的影响及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199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胆胰疾病内镜下诊治新技术,研究成果“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研究”2005年经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委李兆申教授主持的成果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9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采用腹腔灌洗、中药导泻、内镜治疗和肠内营养等一系列方法,大大提高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承担了省级重大科技招标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使学科成为江西省重症急性胰腺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中心。
4、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题3项、863课题、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省级科研题20余项。
5、作为学科带头人,所领导的团队被评为211大学重点学科;省医学领先学科、省高校重点学科、省消化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优秀创新团队;经卫生部批准为“全国临床药理基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中心”;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为“全国消化内镜医师培训中心江西基地”;省卫生厅批准为“江西省消化系疾病诊疗中心”和“江西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论文或专著发表情况1、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on oncogene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Eur J Clin Invest 2008;38(9):628–633(通讯作者)
2、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中华消化杂志 2008;28(7):460-463(通讯作者)
3、热休克预处理对严重烫伤大鼠胃黏膜热休克蛋白60、70及iNOS表达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29(15):1507-1510(通讯作者)
4、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中华消化杂志 2005;25(11):672-675.(通讯作者)
5、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述评).中华消化杂志 2005;25(2):65-66.(第一作者)知识产权1、壳聚糖在制备幽门螺杆菌疫苗佐剂中的应用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2006年8月授权,排名第四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幽门螺杆菌产品中的应用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2005年公开,排名第四所获荣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
全国百名优秀医生
全省十佳医生
全国巾帼建功模范院长
全省师德先进个人获奖情况1、《胰胆疾病的内镜诊疗研究》2006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根除对胃黏膜病变分子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2003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
3、《胃粘膜细胞癌变过程中糖蛋白的变化》200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4、《清热消炎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用及其机制的研究》2003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5、《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体液免疫学研究及其应用》1999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6、《多项胃肠激素与部分消化系疾病关系的系列研究》1999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7、《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学研究及其应用》1998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