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派评书艺术源流考
陈派评书艺术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文化财富,因地域文化关系,锦州是陈派评书的发祥地,陈派评书是由锦州辐射全国的。所以提起锦州就想起陈派评书,提起陈派评书就想起锦州。
陈派评书艺术书曲传家,历经三代,业已超过一个世纪。是由陈仲山、陈青远、陈丽君、陈丽洁祖孙三代在东北大鼓书基础上继承、发展、创新而形成帅、美、精、奇的陈派评书艺术。其艺术源流是:经三步三阶段而成。第一步阶段,祖父陈仲山将《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及自编的《曹家将》精心充实,将大鼓改成评书,深受欢迎。第二步阶段,经父亲陈青远多年艺术实践,改革创新使陈派评书形成艺术风格,引人入胜,影响颇大。第三步阶段,由女儿陈丽君、陈丽洁传承,得以广泛流传。
生书熟戏,才能叫座。事实上,吃艺术饭谈何容易?没有叫得响的东西谁能买帐?陈派评书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有着良好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磁力。加之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客观条件,是陈派评书艺术得以宏扬的根本原因。
一代传人陈仲山[1886—1967],沈阳城南红凌堡人,幼年拜师学艺,24岁参加“奉天评词鼓曲研究会”,足迹遍及东三省、内蒙地区。以书奇、词俏、人物鲜活吸引人而名闻遐迩,1957年定居锦州,巡演辽西一带,奠定陈派评书艺术基础。
二代传人陈青远[1923——1988],自幼随父学艺,父子同台,精研书曲,9岁能唱小段,13岁随父走穴,16岁能说长篇大书,18岁独闯阿城。以评词、东北大鼓、西河大鼓赢得观众,成为陈派评书艺术的中坚,红遍江北,万人称颂。1957年到锦州之后,主场演出摒弃唱词,全用说口,陈派评书自此成型。一部《烈火金刚》万人空巷,江南塞北和南来北往的列车上听众入迷。《肖飞买药》红遍全国。陈青远评书热播时,锦州各商店半导体收音机一度脱销,市内交通秩序井然。首届“千山书会”,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及书届同行交口称赞:“是个角儿”“够员将”!北京评书理论研讨会上,称赞先生“关东又杀来一路诸侯”!陈青远评书艺术的成功,并公认为陈派评书,是在锦州这块文化沃土上植根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观众的喜爱固然是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自少年时一双慧眼闯天下,走南闯北、饱经风霜磨练而成。少年的赐予,是生活的赐予,奠定他一生的艺术成就。
三代传人陈丽君、陈丽洁是书坛的姊妹花,祖传父授播下根基,又遇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欣逢艺术繁荣的历史时机,东风化雨,大显身手。父女三人鼎力展艺荧屏,空中舞台梨花盛开,薛丁山、樊梨花爱情故事远播,使陈家书曲达到了新的高度,陈派评书艺术深入人心。慈父仙逝,姐妹二人继承父志,讲书编书,多次荣获电台全国长书一等奖,成为书坛绝代双娇。姐妹二人总结研究出女演员说书规律;陈丽洁和关永震合作编写《陈青远评鼓书艺术》一书,由华侨出版社出版。
[一]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成就
陈派评书艺术形成体系,说唱俱能,以整理出版的长书七部:《三闹汴梁》、《三擒陈平》、《秦琼卖马》、《三请樊梨花》、《安公子投亲》、《樊梨花招亲》、《响马传》;《肖飞买药》、《程咬金劫皇杠》、《桥头镇》、《琼花太守》名段多个;电台、电视台录象录音多部,等等。其实,这仅仅是陈派评书的冰山一角,尚有更多的书目亟待挖掘和整理。
[二]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社会影响
陈派评书艺术三代活动于社会以逾百年,其巨大的社会影响确是极其深远的。从一代陈仲山成名算起,24岁成为沈阳“四大名山”,陈派评书艺术有了根基。二代陈青远传承家学,纵横捭阖,苦下工夫,博采百家,从艺五十年,使陈派评书艺术声名远播。黑龙江听众早年就说“陈青远真能唱”,还有人称其评书为三绝:故事绝、韵味绝、词语绝。陈青远五十年的艺术生涯,正是陈派评书艺术鼎盛时期,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生动传神,傲立关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陈派评书艺术还有“净街王”之誉,陈青远播讲《烈火金刚》时,交通安静,儿童谛听,人们恐怕落下一句话。人们都说“绝了。说绝了,唱绝了,真绝了,人物全活了!”“城市交通安全奖应授予陈青远!”
[三]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艺术价值
陈派评书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部精美的评书作品,体现了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价值,其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大众性,是寓教于乐的百科全书。
陈派评书艺术帅美精奇,传神拟物声情并茂,绘色模声引人入胜。陈派评书艺术既有相声难以达到的风趣,又有漫画似的夸张;既有戏剧似的情节,又有电影似的逼真。使听众如醉如痴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作品播视全国,艺术价值深入人心。多次荣获全国有关大奖,辽宁省政府文艺大奖,锦州市政府文艺大奖年奖。陈青远先生多次被评为锦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膺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
1987年11月,锦州市政府授予陈青远先生“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并举办了“陈青远从艺五十周年纪念会”。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反映了广大听众的心声。1988年8月28日,陈青远先生不幸逝世,广大听众自发地举行哀悼,纪念先生。
1998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省、锦州市8家单位联合举办“陈青远艺术成就研讨会暨《陈青远评鼓书艺术》首发式”。与会专家和学者称陈青远先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评鼓书表演艺术家,为我国评鼓书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陈青远的评书艺术展现了历史风云,以帅美精奇蜚声曲坛,堪称一代名家!”
陈派评书艺术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具有重要位置。因为评书艺术植根在无限的人群之中。她的生命力是极大的,目前世界各国华人区每天都播送中国评书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明显的例证。
任何艺术流派都是在社会生活中相竞争而生存并发展的。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日新月异。
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中国开始腾飞,电子时代、数码时代、纳米时代、科技时代的降临,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化论适者生存,各种艺术形式都要进化到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生存。这是对所有文学艺术形式的生死考验。我们今天所面临和观看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文化艺术进化发展到今天的表现形式。
那么中国评书艺术呢,她的状态如何?
中国评书艺术仍然活着,以袁阔成、单田方、田连元等人活跃在荧屏和舞台,但也属凤毛麟角了。
陈派评书艺术目前景况濒危,一、二代传人陈仲山、陈青远业已作古,三代传人仅仅8人。陈丽君业已退休,定居北京;陈丽华弃艺多年;陈丽洁转行到文联从事组织工作;女弟子石印红颇有成绩,多年前同老师同台演出,并整理改编《临潼斗宝》等多部长书,目前业已息声舞台;陈潮江为琴师,还有三位弟子,一位已故去,其他弟子失去联系。三代传人均未收徒,其后人也未承此业,实属后继无人,现状堪忧。陈家累积的书纲、资料及独门记载的手稿、秘本在浩劫中烧毁,尚余资料又无人整理。陈派评书艺术面临濒危状态,急需组织抢救。
具体方案:
对陈派评书艺术进行申遗保护,使这一珍贵艺术形式得以流传。
其一,建立陈派评书艺术研究小组,由锦州市艺术研究所、文联、曲协协同开展工作。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人才,继承发展创新,使陈派评书艺术后继有人。
其二,对陈派评书重要作品《曹家将》全书稿件进行修订补遗工作,使之成书,出版发行。
其三,将过去保留的成果集中整理,配套归档;将报纸上发表的评论陈派评书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陈派评书艺术新书目1——2部;组织研讨,出版评论文集一册。
其四,在筹集资金基础上,力争在五年内出版陈派评书艺术作品和评论集4部。
陈派评书艺术是锦州市和全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她,发扬她,使她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在祖国文艺百花园里愈加风姿摇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愉悦。让陈派评书艺术代代相传,永不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