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头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洋头口位置图(红点表示)

简介洋头口,福建省福州市的地名,位置在今福州市台江区工业路和八一七路交叉口附近,与东街口、旗汛口、渡鸡口并称为“福州四口”。

相传,原来福州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据清代王应山《闽都记》中的记载,地处福州市中心地段的洋头口,从古至今都是福州城的一个交通枢纽,这里是由台江进入福州的重要道口。当时,有一位僧人化缘为南来北往的行人建立一座凉亭,整日烹茶施舍行人。久而久之,在此地免费煮茶水给行人喝的习惯被延续下来,以后这里茶肆林立,逐渐成了街市。到清咸丰年间,这里还建成乐善好施牌坊和茶亭庵,内设戏台。所以,福州人把洋头口以北的这段路(今八一七路的一段)称为“茶亭街”。

老店名铺三把刀历史上,洋头口茶亭附近最出名的就是号称“三把刀”的剃刀、剪刀和厨刀。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说,“三把刀”随着历代闯荡海外的福州人漂洋过海,成了福州人在海外谋生的手段。

这三把刀中最出名的就是:增金利厨刀、永字号剃刀和正谢泰剪刀。“三把刀”当年在福州赫赫有名,堪称整个茶亭街手工业的代表。在原茶亭小学门口,两个石柱上留有清嘉庆二十四年的对联:养浩然之气配义与道,入圣者之域绝伦超群。落款就是“剃刀行敬立”。这对联说明了当时剃刀业的一个发展情况。老天华历史上,洋头口制作二胡、京胡、南胡、皮鼓等民族乐器誉满榕城,福州民族音乐“十番”的发源地是洋头口的增金利锣鼓店,以曾畴官为主的数人是福州“十番”的创始人。

在洋头口,曾经有家“老天华”乐器店,从清代嘉庆六年(1799年)创建到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老天华”乐器有二胡、京胡、板胡、椰胡、横笛、三弦等。其选料精良,加工细致,发音纯正,清末时,就曾在巴拿马万国乐器展览会上获得二等奖,产品销售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角梳业洋头口是福州角梳业的发源地,曾开角梳有十多家百年老店。在洋头口除了角梳外,还有锣鼓行业、皮店行业、五金行业等,锦顺五金批发行,曾是福州五金行业的大户,生意十分兴隆,名闻福州城。

未来发展洋头口茶亭街在解放前是福州城区(鼓楼)对外交通的唯一通道,它见证了福州历史变迁的重要历程。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茶亭街的基础设施已十分滞后,不能适应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因此,福州市在2006年对洋头口周围(主要为“茶亭街”)进行全面的改造。

洋头口周边用地未来主要为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区内主要为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居住用地等,其中东西河以北主要为现代商业用地、办公用地,东西河以南沿茶亭街、茶亭河两侧是传统的商业、居住用地,为原有手工艺品制作场所,体现福州的传统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特色,茶亭街以东为茶亭公园,沿公园周边为科教文化用地,居住用地等。

公交站点经过“洋头口”站的公交线路:

1路(白湖亭--西门)

11路(公交鹤林站--肺科医院)

20路(火车站--福建警察学院)

33路(白沙新城--公交仁德站)

38路(闽候县委--公交仁德站)

54路(森林公园--儿童公园路)

66路(金融学院-- 总院分院)

77路(福建行政学院--阿尔卡特)

109路(海产批发市场--榕桦医院)

121路(火车站--金山公交总站)

136路(公交仁德站--公交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西站)

306路(公交仁德站--火车南站)

20路夜班车(火车站--福建警察学院)

201夜班车(左海公园西门--白湖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