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水中和,1962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再生与评价研究所所长,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育经历1984年7月武汉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4年6月武汉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1年1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1984年7月至1987年10月, 上海建材学院任教;
1987年10月至1996年9月,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任教;
1996年9月至2001年5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学院访问学者、博士生、博士;
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系助理研究员;
2002年6月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1、水泥基复合材料
2、生态建筑材料
3、材料和结构检测与评价
科研项目主要在研项目:
1、“973”前期研究课题 CaO-MgO-Al2O3-SiO2体系固废建筑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2006)
2、湖北省交通科技项目 汉宜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后期性能评估研究 (2006)
3、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 城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6)
4、内蒙古交通科技项目 干燥大温差条件下混凝土质量超前评估与控制研究(2005)
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水泥基材料的力-流效应研究(2005)
6、内蒙古交通科技项目 内蒙古省际通道混凝土结构防护研究(2005)
7、内蒙古交通科技项目 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2005)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控制水泥基材料传输性质的研究(2004)
奖励及荣誉1、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挺拔钢丝网架珍珠岩夹芯板,2001年3月。
2、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沥青抗剥落剂研制及应用,2004年12月,奖证编号:2004J-240-3-140-069-R06。
3、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路隧道降噪技术研究,2006年。
代表性论文1、Z. H. Shui, C. H. Shen, Study on Absorp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 Concrete, Xi’an, China, Sept. 2006, Vol.1, pp.350-355.
2、水中和,曹蓓蓓,万惠文,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第三期,pp.8~11。
3、Shui ZH, Li Chao, Liao WD, Resistance responses of carbon fiber cement to cycled compressive stresses, Journal of WUT-Mater. Sci. Ed., pp.116-119, Vol.20, No.4, 2005.
4、水中和,秦明强,刘佳,陈秋林,抗裂防水剂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的影响研究,混凝土,No.9, 2005,pp.55~58。
5、CS Poon, ZH Shui, L Lam, Compressive behaviour of fiber reinforce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subjected to elevated temperature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34 (2004), No.12, pp2215-2222.
6、ZH Shui, SP Wu, HY Liu, XJ Zhu, WD Liao, XH Zhang, Influence of Mixing Procedur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Proceedings of Inter. Conf. on Durability of HPC, 23-24 Sept. 2004, Essen, Germany.
7、HW Wan, ZH Shui, ZS Lin, Analysis of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GGBS particl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ement properties, CCR, Vol.34 (2004), No.1. pp.133-137.
8、CS, Poon, ZH Shui, L. Lam, Influence of moisture states of natural and recycled aggregates on the slump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ardened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34 (2004), No.1. pp.3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