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洛阳古镇位于惠安县西南部洛阳江东岸,东与螺阳镇、东园镇接壤,西临洛阳江出海口,西北接泉州市洛江区双阳镇、河市镇,北靠黄塘镇,南连百崎乡。面积50.57平方公里,人口近7万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方言为闽南语,通用普通话。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路、漳泉肖铁路、城西大道贯穿其中,扼洛阳江入海要冲,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是惠安和泉州的联络点。地貌以冲击平原和台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多台风,常发于5至10月。镇域经济以外向型为主,辖区内建有洛秀台商投资区、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发展多年来居于全县前茅。镇政府治所设在洛阳街,辖25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古时中原士族避难南迁于此,因思念家乡而以“洛阳”命名此地,洛阳江得名也因此理,遂有洛阳桥。另据《闽中摭闻》载:唐宣宗微时行经此地,见此间风景秀丽,曰:“山川胜概,类我洛阳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
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分属信义乡德兴里、行满乡民安里的十八都、十九都,清时属埔林铺、陈庄铺、庸庄铺、谷口铺、玉沙铺、通津铺、上田铺、前康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于今域置洛东、洛安二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几)改洛阳镇,辖12保。
1949年9月,设第六区公所于洛阳街,辖16个乡。1951年6月划出黄塘、下殿、松溪、群合、狮峰等5个乡,另设第七区公所于黄塘。1952年6月,第六区改为第八区,析前园、白沙、石莲、杏塘、梅岭等5个乡,裁撤玉浦、杏梅2个乡,计辖13个乡。同年8月撤销石莲、白沙、前园3个乡,恢复玉浦乡,共辖11个乡。1954年9月,洛阳乡改为乡级镇建制。1955年10月,第八区划进锦厝、溪庄、端明、锦水、凤旗、凤山、五音、联群等8个乡,共辖19个乡。1956年5月并区并乡,撤销洛阳区,归东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洛阳乡,辖11个联社、48个分社、349个生产队。同年8月再度并乡,仍设洛阳乡,合并为11个分社、90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阳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4个生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阳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224个生产队(含1个渔业队、1个运输队)。1963年6月,万安大队及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从洛阳公社划出,设洛阳镇。1966年撤销镇建制。同时裁撤石任、锦庄、后铺、玉浦、西坊、西吟头、曾垵等7个大队,恢复东莲、西安2个大队,计辖20个大队。1980年析西安大队为西方、曾垵、西吟头3个大队,共辖22个大队。1984年改设为镇,析万安大队为洛安、万安、洛阳3个大队,至此计辖24大队。1985年1月,辖24个村民委员会、25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计辖24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1]
行政区划镇政府驻洛阳街,现辖25个行政村:~201_洛阳村、~203_上浦村、~204_后亭村、~205_西方村、~206_西吟头村、~207_曾垵村、~208_后埔村、~209_前园村、~210_屿头村、~211_洛安村、~212_万安村、~213_下曾村、~214_堂头村、~215_杏田村、~216_梅岭村、~217_云庄村、~218_陈埭头村、~219_霞星村、~220_陈坝村、~221_群山村、~222_西塘村、~223_上田村、~224_上曾村、~225_白沙一村、~226_白沙二村。
洛秀组团洛秀组团地处泉州中心城区东面,西临洛阳江,东与惠安城区接壤,南抵泉州湾,地理位置优越,于泉州“可媲美上海浦东新区”。洛秀组团规划控制范围约88平方公里,用地51.3平方公里,规划远景人口48.8万人,到2020年控制人口规模为63万人,治所设在洛阳镇

。
● 规模与定位。洛秀组团规划性质是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港口新城区。规划以百崎湖为界,将区域用地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带。东侧规划为工业、港口、科研基地;西侧规划为以居住、公建、旅游为主的生活区。分区用地根据性质和功能定位,划分成洛阳、杏田、白沙、东园、百崎、火车站、秀涂等七个不同功能的片区。组团分区内现有洛阳、东园、百崎等3个乡镇和惠南工业区,现有总人口约12万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未来向张坂方向发展,跨过原批准的规划区范围形成11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
● 空间布局。规划构筑“以生态绿化水域为核心,以交通主干道为依托的多组团递进式”的空间发展结构,从洛阳江自西向东依次规划居住生活发展轴、绿化生态发展轴、产业经济发展轴三大南北向发展轴。规划强化了沿绿化生态发展轴的生活服务功能,提出生活服务功能面海、沿江、临湖的发展理念,确定市级公建在西南部临泉州湾凸出部进行布局;区级公建(包括区级行政服务机构)围绕百崎湖进行发展,行政服务机构依山面湖而建,形成高品质的生态型的公共服务中心;各片区依托现有镇区即东园、洛阳、百崎形成居住区级的生活服务区。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的设想,将电子产业2000亩用地、汽车产业2000亩用地、1000亩安置用地,在分区内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了具体的选址方案。
● 综合交通。综合交通规划提出优先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特征的电气化、无污染、大运量公共客运交通和以公共汽车为主的常规交通,建立便捷的港口、陆上货运集疏通道和工业区货运集疏网络。对外交通主要是国道和绕城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与秀涂港铁路专用线,组团东侧通港路共同形成综合交通走廊。组团向东延伸有东西主干道、惠城路、沿海大通道、201省道共四条干道。
● 路网。分区路网布局以秀涂港、泉州火车北站(货站)和324国道为依托,对内形成“三纵六横”的内部交通网络(三纵:江滨路、中干道、外环路;六横:324国道、白沙大道、324复线、201省道、环湾路、沿海大通道)。道路按其性质分为四级:快速路(70—80米),主干道(断面40—60米)、次干道(断面30—40米)、支路(断面12—24米)。其中,国道324线、东西主干道、南北向主干道、惠城路按快速路设计。
●港口。港口建设确立了区域合作的理念。秀涂作业区是开发内外贸的综合性运输港。规划利用距离秀涂陆域约2公里的深水区,并结合大坠岛建设岛式码头区。
● 市政工程设施。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竖向、给水、污水、防洪、雨水、电力、电信、道路照明等及市政工程管线综合。道路规划最低设计标高确定为4米;远程给水总用水量50万吨/日,由中心区给水系统供应本区域10万吨,洛秀净水厂规模为40万吨/日,预留建设用地10公顷,厂址拟设于洛秀组团云庄;规划在洛秀百崎乡南侧设置污水处理厂,污水厂规模28万吨/日;园区内规划3座220KV及13座110KV变电站;同时,规划洛阳杏田等7个市话局。[2]
洛秀台商投资区洛秀台商投资区位于洛秀组团东北,总体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

,拓展面积200平方公里,东起惠安“七一围垦区”,西至洛秀组团中轴线,南临泉州湾海域,北靠国道324线,交通网络完善,对外联系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规划建设以高科技工业生产为主体,居住商业服务等配套完善的工业组团。投资区功能定位为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区,依托泉州中心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延伸辐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来开发和建设,把投资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中部地区的台商投资区,对台综合改革配套的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极,争取用十年的时间打造成为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新的增长极,并成为我国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台商投资区。
投资区产业初步按“机电一体化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后加工产业”进行布置,分三期建设。用地以一、二类工业为主,同时考虑其具体地理位置,配备了适当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科研用地及市政和附属设施用地。拟引进产业包括:新兴产业主要选定光电产业(以LED、光伏产业和数字微芯片等为主)、新材料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研发服务业、台资企业营运中心、涉台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保税区或保税港区);轻工产业。
规划建设中的泉州洛秀台商投资区的产业规划分为三大片区:
● 先进制造业片区。具体布局了新材料的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园,以及轻工产业提升园。其中新材料产业园发展以纳米和超导为主要的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投资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等。光电产业用以发展LED、光伏产业数字卫星片为主,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发展船用设备,发电设备,轨道机车为主,轻工产业提升园主要是努力促进现有区域内的以鞋业,鞋材,纺织服装和工业品为主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现代物流业片区。依靠12个十万吨级的秀涂港,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国内最大的保税港区,主要开展集装箱港口的运输专线、货物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以及与国际航运配套的金融、保险、理赔,代理,检测等业务。
●现代服务业片区。围绕着百崎湖周边、洛阳沿江岸和泉州湾的海岸,突出其山、海、湖的自然优势,发展成为宜居、宜商的滨水区,具体布局了国际级会展、商贸中心和金融服务,企业运营中心,高级住宅和旅游核心区,以及文教产业区,打造成为泉州新都市中心。[3]
洛阳江上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从北宋皇佑四年至嘉佑四年,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泉州府志》中有云,“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因名渡口为“万安渡”以祷之,故原名“万安桥”。另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有46座桥墩,500个扶栏,28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天下第一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时有风潮,在当时工程十分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先沿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的石块,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后再于上面建造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1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7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48孔,长540米,若计及两端桥堤,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7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根500柱,石栏长度与桥长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有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桥堍四角有石柱等。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后摹刻的,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曾历经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重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而添架钢筋水泥桥面三次工程,是历次重修中规模较大的。
附《万安桥记》全文: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佑五年庚寅,以嘉佑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为其长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祭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