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中心大门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有建筑系。1998年百年校庆之际,北大决定重新创办建筑学。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5月27日正式成立,同年9月开课。
中心聘请张永和教授主持创办,香港建筑师钟华楠为名誉主任。预计规模为百名左右在校学生,12-15名全职教师及兼职和客座教授若干,目前已到任方拥(教授)、王昀(副教授)、董豫赣(副教授)、方海(副教授)、董 伟(兼职教授)。
中心采用教授研究室/工作室双轨制办学方针,强调理论—实践有机结合,配合中国业已开始的建筑师执照考试制度,培养能独立开业的职业建筑师以及专门从事建筑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
目前由方拥教授担任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事务。中心有全职教师四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六名左右,学制三年,在校学生约20人。
建筑学研究中心位于镜春园,中心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镜春园79号甲,是行政办公和学生日常学习的场所;二是其西侧禄岛上的三合院,用于教师办公以及举办讲座、会议等;此外在博雅塔东南侧还有一座方楼,作为设计研究工作。
历史溯源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力图推广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成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次年,重新修订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两份章程对建筑学科的设置已经有了详细规定,这是北京大学与建筑学的初次接触。不过,要到20多年后,国内才开始出现比较正规的建筑学科。
北大建筑史1928年夏,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创设,是为北大建筑系的前身。系主任为汪申,另有讲师华南圭等。汪、华两位先生留学法国,主张中国也像法国一样将建筑系设在艺术学院中,但“由于在艺术学院里近艺术较多,与中国情况不适合”,不久建筑系分出,改属北平大学工学院。沈理源1930年到工学院任教,并于1931及1934年出任系主任,教授建筑设计和建筑图案。当时汪申、华南圭、乐嘉藻、林是镇 、朱兆雪等皆在工学院出任教职。
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对胡雪岩故居进行过测绘,成为后来修复重建的重要依据,俟后又组织北大工学院的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的资料。乐嘉藻先生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时任北大教授的梁思成怀着热切的心情读了此书,受过科学训练的他当然不能满意这样一本“笔记”类的书。冷静看来,其实乐先生具有独特的建筑史观,他并不认为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的最突出特点是结构上的进化或退步,比物质更根本的还有建筑背后的精神。这些观点在当时全社会鼓吹科学的大背景下是很容易被攻击的,当今我们恰恰要借用乐老的资源来反思这一点。
30年代,北大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时期,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馆(1934)和女生宿舍(1935)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简洁实用,重视材质表现。在南京引领“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潮流时,他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另一支脉。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北大与清华、南开内迁组建西南联大。1938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在京恢复招生,建筑工学系主任为土木工程师朱兆雪,沈理源、钟森 、赵冬日等继续出任教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北京临时大学工学院,1946年由北洋大学接办,改称北洋大学北平部,1947年改回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建筑系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建筑学科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冯建逵、于倬云、杜仙洲、臧尔忠、祁英涛、王炜钰等,他们为中国的建筑事业特别是古建筑保护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喜的是,相隔近半个世纪,北京大学再次开启了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北大重又介入到中国当下的建筑活动中来。
师资介绍方拥,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管日常工作,研究生导师。讲授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城市史等课程。主讲本科课程:
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
1.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西建筑比较
2.外国古代建筑史2.现代建筑理论
3.外国近代建筑史 3.古建筑修复设计
4.古建筑田野考察与测绘 4.乡土建筑研究
5. 建筑学专业文献阅读 5.传统建筑个案研究
王昀,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建筑师》杂志编委 、《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 、《缤纷》杂志顾问。
董豫赣,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设计艺术学博士在读。兼《缤纷》杂志、《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主讲研究生课程:1:建筑与艺术;2:文献阅读;3:建筑文化;4:建筑设计1;5:建筑设计2;6:城市研究1;200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主讲全校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并获得93.58分的较高评估)
方海,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和硕士、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获得艺术与设计博士。2005年在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方海的其他学术著作包括《约里奥·库卡波罗》、《艾洛·阿尼奥》、《感官性极少主义:建筑大师帕拉斯玛》、《海基宁—科莫宁建筑师》、《埃萨·皮罗宁》以及《芬兰现代家具》、《芬兰当代设计》、《芬兰新建筑》系列等等共20 余部。方海于2005年被芬兰建筑协会授予“文化成就奖”。 从1997年起,方海开始与芬兰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合作,在建筑、室内、家具及灯具设计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深圳家具设计研究院、东西方家具系列及联合国竹藤产品组织的“传统竹家具的现代化”项目。方海同库卡波罗在中国10多所大学做过演讲,并曾在1998—2005年间每年
担任深圳-香港国际家具博览会评委,在2000—2007年间每年担任中国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专业评委。方海在读书其间于1998—2004在芬兰阿旺特室内与家具设计事务所工作,自2004年起与芬兰建筑大师拜卡·萨米宁及芬兰设计集团进行多方面合作。此外, 方海被聘为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同济大学等。
董 伟,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设计系终身教授;设计学系主任 (2010-2014曾任室内环境设计专业主任(2001-2006),);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委员;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唯一在全美重点综合研究型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终身教授;全美唯一室内环境鉴定委员会华裔委员;美国室内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视觉交流与艺术协会会员,曾任中西部主席;美国<<室内设计>>专业期刊编委;美国乔治亚大学、波度大学、印第安纳大学, 依阿华大学,华盛顿州大学等等大学特邀的终身教授评审人;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和评定委员会(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威斯康辛州中美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文与西方环境行为学应用和比较, 环境设计和视觉艺术创作,表现,交流;;艺术教育和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可持续性发展和绿色设计的发展,研究和应用.
研究课题《风水对中国传统建筑构建的影响》
研究生2000
陆翔 黄源
2001黄燚 韩彦 钟鹏
2002国夫 倪建辉 何慧珊王欣 冯果川 李静晖胡罡
2003李宁 刘文豹 臧峰仇玉骙 周俭 苏立恒
2004
吴洪德 王鹏 赵小雨陈贵平
2005
王宝珍 李敏 黄晔北吴附儒 李楠 覃池泉唐勇
2006
周磊 苏杭 张翼悦洁 郑晓
2007
黄晓 杨兆凯 王磊马磊 任丛丛 刘星
2008张帅 程艳春 石磊
袁涛 黄元炤 邢璐
曹伟
2009
宋可 高雅琪 薛喆张杨 刘培爽 丁晨韩德泉 张良钊 杨远帆
招生学科招生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2)
研究方向:01.建筑设计与园林文化 02.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 03.建筑设计与聚落文化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1
建筑设计与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国园林文化,可以与建筑学的西方传统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超越建筑技术部分的文化指导,继而指导并修正当代的设计实践。
2
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
总结中国建筑传统中的技术成就,批判地学习西方建筑经验。辅以现代手段,尝试解决古建筑保存和新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必须跳出狭义专业的束缚,关注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鉴于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威胁,需要弘扬传统建筑观念中的生态意识。应当认识到,古代“卑宫室”思想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经济或技术的限制使然。
3
建筑设计与聚落文化
设计与聚落文化研究重点关注建筑的使用者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关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及使用要求与建筑平面、空间构成以及建筑整体聚合状态之间的联系。
以建筑师的立场和视点为主导,考察人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人对空间的认知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内容,强调在建筑设计中人为主体的宗旨,主张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计划性与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