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阳城,地望在涅水之阳。古之涅水,今名赵河,发源于河南省镇平县境内的伏牛山南麓,水经该县二龙乡、石佛寺镇、杨营镇、侯集镇、邓州穰东镇、新野县。
在长安城东抵南阳城、南达广州城的交通要道之上,
秦代
秦代推行郡县制,涅阳为县,隶属南阳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刘邦自陈留率军西征,到达南阳郡时遭遇南阳郡守吕齮的阻击,刘邦担心进攻宛县会延误进关,就绕过宛县,西进到安众、涅阳(今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一带)境内,谋士张良在此进谏,认为弃宛西进,则前有强秦,后有宛军,必背腹受敌,危险之极。刘邦采纳张良之谏,连夜回军,包围宛城。南阳郡守吕齮见刘邦回军,知其决心,自料守城无望,准备自杀。经部下陈恢劝说降刘。
涅阳县吏顺应历史潮流,不战而降,使刘邦顺利西进,于同年8月入秦。
汉代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正月,刘邦封吕胜为涅阳侯,涅阳为侯国。
封朝鲜投诚官员路最为涅阳侯,为侯国。
侯国结束后,为县城建制。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五年封次女刘中礼为涅阳公主,此间涅阳为公主邑。
唐玄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涅阳县省,归邓州穰县管辖。自此为乡镇建制。因为保留了涅阳驿馆,名曰:“阳馆镇”。
后,唐朝大诗人贾岛路过涅阳城,夜宿涅阳馆,赋诗《涅阳馆》,留传于世。
及至后世,国都东移,涅阳地位不似前番。
金代末年,传说五垛山中爆发鱼张二起义,与远近义军遥相呼应,震动朝野,金兵好不容易才扑灭革命的火焰,于是,在地近五垛山的原安国城南边设置县城,名曰“镇平县”,以加强对北部山区的政治控制。
今镇平县城有涅阳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名)、涅阳路(街道名)等地理标识。
涅阳城,本在镇平县侯集镇宋小庄、鄂营一带。
但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名人热”发起高烧,有关“涅阳城”的各种争议纷至沓来,其中,呼声最高的是“邓州市穰东镇”。该镇现在有涅阳路(街道名)为地理标识,同时,在街头新建涅阳名人张仲景塑像、“涅阳古城”牌坊等文化标识,以加强宣传。
镇平县侯集镇和邓州市穰东镇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涅阳城镇平“侯集说”和邓州“穰东说”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但是,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也将使两个乡镇互惠共赢、同谋发展。
涅阳城“镇平侯集说”
一、文献资料
《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下辖涅阳等县,并为侯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东南经涅阳故城西。”
《水经注·湍水》记载:“涅水经涅阳县故城西。”
唐《括地志》记载:“涅阳故城,在穰县东北六十里。”
张嘉谋《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古迹》记载:“涅阳城在邓州东北六十里,涅水之阳。汉县,属南阳郡,晋因之。”
王伯祥《史记选·涅阳侯封地》记载:“涅阳侯(县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镇平县南。”
《大清一统志》记载:“涅阳故城在镇平县南。”
清乾隆《州厅府县图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文大词典》等书,均准确地交代了涅阳城的地理位置,言涅阳城在今镇平县南。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方城考证》也明确记载:邓州东北六十里有涅阳城,邓州东北有穰东城,是并列的两个城。
以上可见,涅阳、穰东同时存在而并非一地,有人误把穰东作涅阳,显然是不加考证,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仅凭借推断,不足采信。
二、地理坐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湍水》记载:“涅水经县城西折而东南流。”
郦道元注、王国维校勘《水经注校》卷二十九清楚记载:“湍水东南流,涅水注之。水出涅阳西北歧棘山,东南经涅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路最为侯国;孙云:‘按《史记》朝鲜路人,汉兵至,首先降,道死,其子最,员封四年(前107年)封涅阳侯,王莽之所谓前亭也。’应劭曰:‘在涅水之阳矣。’涅水,今赵河;歧棘山,今五朵山。”紧接着又载: “涅水又东南经安众县*(去碣石为土)而为陂,谓之安众港。……涅水又东南流,注入湍水。”
这段记载是经过郦道元的实地调查而认定的,不仅提供了涅阳城的相关记载,而且交代了涅阳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曲折流向:涅水既流经涅阳城的西侧,又流经其南侧,继而向东南流去。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以上所述符合涅阳在涅水(今赵河)北岸的要求。
根据有关专家的实地勘查考证,涅阳故城在今镇平县县城南13公里,侯集镇境内,马圈王村,赵河北岸138﹒7无名高地一带。
三、出土文物
出土有汉代的陶器、铁犁、铁锄、石磨等,出土有灶、井、房基等。
出土有大量汉五铢钱币、铜镜等。
出土有青铜酒钫一对,肩部装饰有铺首衔环,典型的汉代文物,盛酒具,内有汉代甜酒型米酒遗存。
汉墓分布在安子营三冢洼、程庄,遮山中心岗,柳泉铺刘洼、冢坡,山老庄老庄沟、关帝庙文昌阁,彭营李锦壮朱庄,五岳庙林场,杏花园等处。
这一城市遗址尚未正式挖掘,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