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昭英,物理学家、电子学家、教育家。1906年12月24日生于河北乐亭,1995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享年八十九岁。
【生平简介】
孟昭英
电子学、物理学家。河北乐亭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学院)课座教授。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无线电系,任系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清贫学生奖学金”。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电子学、物理学家。河北乐亭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学院)课座教授。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无线电系,任系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清贫学生奖学金”。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孟昭英于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并获优秀毕业生(ftf金钥匙)奖。1931年在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193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获博士学位,在题为《超短电磁波领域的研究(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of Ultrashort Electromagnetic Waves)》的博士论文工作中研制成功基于巴克豪森-库尔茨效应的,振荡波长仅1厘米的真空管。创造了最小真空管和产生最短微波波长的世界纪录。论文在IRE洛杉矶分会上宣读,当地新闻报道称“孟博士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无线电管(radio tube) … 栅极比苍蝇眼睛还小…”。
孟昭英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燕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在国内最先讲授以真空管原理为基础的电子学课程,是我国电子学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7年7月,正在天津候船赴杭州出席物理学会年会时,“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来不及向家人告别,就随同在天津准备出席年会的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等南下长沙,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并教授部分学生掌握无线电收发技术,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通信人才。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孟昭英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清华无线电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该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的线性板极调幅》(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radio-frequency amplifier, Proc. IRE, 1940)的研究。
1943年赴美学术休假,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MIT Radiation Lab)从事微波和雷达的早期开创性研究工作。他在雷达的气体放电收发开关研究中做出了贡献,《MIT辐射实验室丛书(Radiation Laboratory Series)》在第14卷著者序中指出该书收录的创造性工作包括孟昭英的贡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辐射实验室转入基础技术研究。他利用辐射实验室独一无二的微波、毫米波实验设备,与研究生合作首次测得氧在5毫米波段的吸收波谱,并与量子力学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氧的微波吸收波谱》(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xygen, Physical Rev., 1949)论文。孟昭英因之成为“微波波谱学”的先驱者之一。
1947年初,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代理系主任。他将辐射实验室的卓越成就和无线电、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国内,开设“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利用在美国的积蓄,他购买了当时最精良的无线电、真空管和微波器材带回国内,以这批器材为主,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先进的无线电学实验室。
1952年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转变成为工科大学。包括物理系在内的文理科系被合并到北京大学。电机系的电讯组也面临被调出清华大学、组建专门学院的前景。经孟昭英、钱伟长、常迵等教授据理力争,电机系电讯组得以保留,与原北京大学电讯组合并成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设无线电技术专业,孟昭英教授任系主任。在新系的初创中,他与副系主任常迵教授一起殚精竭虑,带领十四名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开设新课,建立实验室,翻译苏联教材,一个崭新的信息电子领域教学科研集体充满了蓬勃的朝气,蒸蒸日上。
1953年,在无线电系增建了电真空专业,孟昭英兼任电真空教研室主任。1956年又建立了半导体专业。在此期间,他还领导了东主楼无线电系新馆的规划和布局设计。
1955年孟昭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应邀参与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任电子组副组长。规划决定在中科院新建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等研究所。孟昭英被任命为电子所筹备副主任,率团赴苏考察,积极筹划我国电子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然而一场疾风暴雨降临,1957年孟昭英被批判并被错划为右派,离开了系的领导岗位和尖端科研第一线,1958年6月又被撤销学部委员称号。此后他致力于教学、著述和阴极电子学的基础科研,继续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阴极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成果,写作和出版了名著《阴极电子学》。
“文革”期间,他的全家受到了严重摧残。孟昭英本人被迫害致伤,长子物理学家孟宪振被迫害自尽,次子孟宪超被迫害精神致残。
1979年,孟昭英的错划右派得以改正,恢复了他的一级教授职务和学部委员称号。此时他已届73岁高龄。
恢复工作以后,任物理教研组教授。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多次率代表团赴美考察和出席会议,为中美科技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为教师作综合性科技前沿发展报告;为中青年教师开设英语课和用英语讲授物理;不辞辛苦,亲自辅导和批改作业;逐字逐句修改青年教师的英文论文稿件等。
1982年,清华大学恢复物理系。孟昭英参加“共振电离光谱学”研究组,指导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研究。利用他的学识、声望和国内外交往,使该项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推动了清华大学激光单原子探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指导了多名博士生。
孟昭英在抗战期间自己收入不多的条件下,曾资助多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他们学成后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1991年,他将毕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孟昭英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还从美国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捐赠给清华大学校医院。根据他的遗愿,将家藏的宋代“丘余庆设色工笔花鸟卷轴”和珍贵图书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
孟昭英在全国电子科技、教育界具有崇高的声誉。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科技导报》主编,中国电子学会科普丛书主编等。他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和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学术论著】
[1] C. Y. MENG(孟昭英), Paul A. ANDERSON, and Y. M. HSIEH(谢玉铭), “Ionization of Hydrogen Gas in Contact with Pt, Cu, and N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vol. 3, pp.103-114, June 1935.
[2] CH'EN SHANG-YI, MENG CHAO-YING, and WILLIAM BAND, “Transmission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rough Chinese window papers”,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25, pp.67-70, March 1935.
[3] CHAO-YING MENG, 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of Ultrashort Electromagnetic Waves, PH. D.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36.
[4] CHAO-YING MENG, “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Radio-Frequency Amplifiers”, Proceedings of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vol. 28, pp.563-569, December 1940.
[5] M. W. P. STRANDBERG, C. Y. MENG, J. G. INGERSOLL,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xygen”, Physical Review, vol.75, pp.1524-1528, May 1940.
[6] (苏)阿谢也夫(В. Ф. Власов)著,孟昭英等译,电子管,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年.
[7] (苏)富拉索夫(Б. П. Асеев)著,孟昭英等译,无线电基础,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3年.
[8] (苏)克雷洛夫(К. И. Крылов)著,孟昭英译,电真空技术的物理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
[9] 孟昭英,“五极管电阻电容耦合放大器的设计原理和步骤”,清华大学学报,第2卷,第183-188页,1956年.
[10] 孟昭英,“电子注管的多重调制法”,清华大学学报,第2卷,第189-196页,1956年.
[11] 孟昭英著,电磁震荡和电磁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12] (美)纳德勒(M. Nadler)著,孟昭英译,电子示波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
[13] 孟昭英等著,无线电基本知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年.
[14] 孟昭英等著,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新发展,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年.
[15] 孟昭英编,阴极电子学引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16] 孟昭英,“间热式氧化物阴极温度的量测”,第一次全国电真空器件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第256-267页,1964年.
[17] 孟昭英,“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赫兹电磁波实验100周年纪念学术报告纪念册,中国电子学会编,第1-2页,1988.
【学术兼职】
清华大学清华学报编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卷》编委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
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名誉教授
科技导报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委员会委员
科学出版社《电子学基础知识》丛书副主编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编委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子报顾问
《电子学报》编委员顾问
Apple微机协会北京分会名誉会长
《电子与电脑》编辑部编委
光纤通信技术开发中心高级顾问
海华新技术开发中心技术顾问
兴华经济开发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理事
重庆环球轮船公司技术顾问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都)
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北京26中学(前汇文中学)校友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市高教局确定与提升教授和副教授评审工作物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