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珍教授1915年生于北京,后全家随父迁上海。先后就读于碑文女中、清心女中。1935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医学预科学习三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五年,194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从师于谢志光教授。1948年经谢教授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Billing's Hospital)放射科进修,在那里,她的聪明好学与钻研精神得到了导师Hodges教授和众多外国同事的赞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海外学子,也激发了李果珍教授的爱国之心,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振兴中华放射学事业而献身。回国后,她成为我国首批放射学专家。1965年,由北医三院调到北京医院放射科,任放射科主任。至今她从事临床放射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六十余载。她还曾先后被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目前世界上只有李果珍同时享有这两个荣誉称号。
始终站在放射学领域的最前沿,是李果珍教授最为自豪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李教授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经过后来学者的不断完善,创建了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已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和运动医学。70年代末期,北京医院引进了全国第一台CT,李果珍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CT检查,并从1980年开始,先后举办了10余期全国CT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同仁,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开始,李教授出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90年代初,她带领年轻的一代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6年后她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多年来,李果珍教授为我国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进行了不懈努力。
她曾先后撰写及指导了近百篇医学论著,其中1985年编写的《临床体部CT诊断学》,是我国最早的两部CT专著之一,成为学习CT的主要参考书。1994年,在原书的基础上,李教授丰富了内容并增加了该领域的新进展,编写了《临床CT诊断学》,该书被指定为全国大型医疗设备(CT)使用人员上岗考试的专用辅导材料,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一部有影像力的专著,并由此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她还主编了《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学》,并担任荣誉主编和编写《骨关节影像学》、《骨骼肌肉疾患影像诊断图谱》。
李果珍教授李果珍教授学习勤奋,她“ 60岁学CT,70岁学MR,80岁学电脑”的经历已成为一段佳话被广为传颂。在2004年的第五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上,她还作了专题报告:影像学的新进展—— “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她的这种对知识不懈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年轻的医学影像学工作者去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而今, 鲐背之年 的李果珍教授仍然每天坚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早晨 5点钟起床,练一个小时太极拳或太极剑,早餐后弹一小时钢琴。这些便是一天八小时工作之前的“热身运动”。“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如吃饭、睡眠一样自然。”她说,“我总是让我的身体和头脑运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