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廷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碶新路村人。四五岁时已能识汉字几百,背唐诗宋词几十首,背英语单词几十。学写“颜柳书体”及“赵孟頫小楷”,五岁时,在宾客前即兴赋《劝酒诗》,乡人引为美谈。12岁时,在义父60大寿那天,他用米醋磨墨,即兴挥毫,在已裱成的16幅立轴上悬手书写大楷千余字,合成一套“寿屏”,令在场宾客惊叹不止,时宁波著名学者李琯卿先生当众称誉他为“灵岩才子”。

戴廷俊先后在灵山学校、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四明高级中学、复旦大学法学院就学。在复旦大学期间,结识了许多中外学者和专家,也阅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同时,开始学习德、俄、日语,并试译各国名著。几年以后,已是一名能翻译四国语言的学者。

戴廷俊的青少年时期,是我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变革的年代,也是政治上各派力量斗争较量最激烈的时代,他犹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苦苦挣扎,追求光明,顽强拼搏。“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进步学生一起示威游行、罢课;“九?一八”事变后,他同上海几所大学的同学一起,乘火车去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抗战时期,他组织校内外热血青年,编剧本、排节目,以文艺演出方式宣传抗日。

抗战胜利后,在镇海县教育科任职,后在上海唐拾义药厂专事翻译工作。1956年药厂公私合营后搬迁到桂林,改名为“桂林制药厂”。这个厂规模较大,生产的多是西药产品,从国外设法觅到的各国药典、新药研制信息、有关新的医药化学论著等大量书文,需要迅速翻译,因此他的工作相当繁重,但他非常愉快,积极工作。文革期间,遭“抄家”,历年著作、译书、手稿、笔记、信札,全被付之一炬,并以不实之词定罪,关进牛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突患脑溢血,致使半身瘫痪。卧床期间,顽强地练习左手写字,阅读中外书籍,还编著了一册《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构成》。1978年,经桂林市委组织部复查,桂林制药厂对他的所谓“历史问题”予以公开平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