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胜十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郭嘉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

三国志11

原文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译文

大魏帝国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但是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擒拿。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使用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多数人会讲话掩饰自己的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多数人忠诚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很少有疏忽,到了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正确和错误都不能知道,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招待,错误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下,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

我的一家之言郭嘉的十战十败论虽然讲的大快人心,但其中也有点问题。好几个地方重复,或者说讲的都是一回事。但郭嘉提出这十战十败论并不是劝曹操如何打仗,而是鼓励当时失望的曹操,劝其鼓起信心打败袁绍。而曹操听了此论后也有了信心,尽力去打败袁绍。同时,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彧也提出勒四胜四败论,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郭嘉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两者十分相似,让人想起赤壁之战时周瑜与诸葛亮预言曹操必败的兵家大忌。郭嘉与荀彧所言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是为勒鼓励曹操抗战袁绍。周瑜与诸葛亮所言大多是真,却也是鼓励孙权抗击曹操。所以我认为:官渡之战时,郭嘉与荀彧是英雄所见略同;赤壁之战时,周瑜与诸葛亮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四位,应该都是英雄之辈吧!毛主席评论郭嘉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

最初他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泽东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的历史巨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