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苏州中学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苏州的最具历史文化底蕴、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宝。
从1035年到2009年,苏州中学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千年漫漫,风起云涌,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脉流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在行进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苏州乃至江苏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
●1035年北宋名相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学,并延聘当时颇具声望的教育家胡瑗担任教授,实施“分斋”教学,一时名师汇聚,他们的言传身教奠定了府学优良的校风。府学于是声名鹊起,为众目所瞩,所谓“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开吴下风气之先。从此,苏州有了学校,苏州中学开始了“千年府学”的历史。
●1713年清代理学家张伯行创设紫阳书院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府学中创设紫阳书院,从府学中选拔优秀生员入院,培养经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康熙、乾隆、同治三帝均赐匾嘉谕办学之功效。
●1904年新学发轫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石学家、江苏巡抚端方在府学原址扩建江苏师范学堂,国学大师罗振玉任首任监督,专门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师资。苏州中学“百年新学”的历史由此启幕。
●1912年改办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江苏省公署颁令改江苏师范学堂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7年爱国教育家汪懋祖组建苏州中学
1927年,江苏省教育厅颁令合并省立一师、省立二中(草桥)、苏工专高中部及补习班,以省立一师三元坊原址为本部(高中部),草桥为分部(初中部),组建为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汪懋祖任校长,设普通、师范、农师三科,并设有实验小学,推行杜威教育思想,且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1928年,改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33年,全省高中毕业会考,苏中学生获第一、二、三名,引起全国重视。
●抗战八年矢志不渝,艰难办学
八年抗战中,苏州中学先后迁校上海租界、常州、宜兴等地坚持办学。炮火声中,弦歌不断,教学同时,积极发展进步力量,为抗战培育人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特色,桃李芬芳
苏州中学在旧中国经历了22年,在办学上形成了显著特色。解放前夕,学校规模为苏州各中学之冠,以师资强、制度全、要求严、活动多、质量高闻名东南。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承前启后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中学在不断调整中发展。1952年,草桥初中部并入市一中,同时,东吴大学附中高中和景海女师并入苏州中学,改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同年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4所重点中学之一。这17年中,苏州中学成为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高级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苏州中学先后改称东方红战校、苏州市第九中学。
●改革开放,探索教育改革新路
197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成为省内首批恢复的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学校就正式以“打好基础,发展能力”为主题,拉开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进入80年代,苏州中学积极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大胆地提出了“文理兼通,学有后劲”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1985年,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创办了“大学少年班预备班”,探索对智力超常少年儿童的发现、培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从1992年起,学校开始以“推进特色教育,适应国际竞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举办了 “初中外语特色班”、“高中国际班”,以培养面向21世纪、富有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历史的传承在富有前瞻的思想指引下,愈发灵动光耀。
●世纪之交,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
这一时期,苏州中学进一步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树立“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将学校育人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1995年,《江苏省苏州中学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规划》正式出台,学校教育改革步入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轨道。学校推行“主动学习”教育模式,崇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倡导“诚、思、信、勇”四字校训,坚持一个中心(即“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两个创新(即体制和机制)、三个推进(即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集团化”)、四个跨越(即在教育的质量上、硬件上、办学效益上、师资队伍水平上的跨越式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性强”的培养目标在历届毕业学生中得到充分体现,青年才俊不断涌现。苏中学子曾两中江苏省高考状元,四摘国际奥赛金牌,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奖。
进入全球化时代,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努力融入国际教育。学校和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十多所著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和知名中学(如英国伦敦德威学院、新加坡立化中学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的国际通道,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出国留学;2007年又成功引进了英国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已从苏中走向世界,在哈佛、剑桥、牛津、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中不乏苏中学子矫健的身影。
学校的集团化发展是优质教育的辐射和延伸。1996年创办的以初中为主体的苏州立达中学(2005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苏州立达学校),现已成为苏州市民首选的初中教育品牌学校。创办于2003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中学园区校,以其“多元文化教育”、“地球学习村”、“全寄宿制和小班化教学”、“校园湿地文化”、“对外汉语推广”等鲜明特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学子向往的新天地、国际融合的新典范。目前,苏州中学集团化办学已形成“各具特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1997年,学校通过了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省级试验收,2004年,学校被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1999年以来连续三届六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进入21世纪,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2007年,张昕成为苏州中学新任校长。随着学校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苏州中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国家、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新要求和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硬道理,领先是硬道理”。
——力求和谐创新科学,推进学校发展
提出并强调“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以及“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并落实“将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落实于每个人每件事”的工作思路和“管理重心到年级、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教师和学生)”的重心下移管理策略。提出“有底蕴,更要有底气”、“历史只能证明过去,我们要证明自己”以及“今天我们以历史为荣,明天要让历史以我们为荣”的创新历史观。提出“师德带动生德,教风引领学风”以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教师精神,并倡导以“职业快乐”为主题的教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
——力求高尚多元阳光,落实素质教育
注重在学生中开展以“人生奋斗”为主题的高尚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提出“要学会创业,先学会创社”的理念,将学生社团作为孕育领袖和创业者的摇篮。心理剧、《心灵空间》网站、教师心健俱乐部、核心期刊报道、全国及国际会议的主题发言、国际立项课题、全国十佳学校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荣耀。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出并推进学生多元发展指导工作,以实践生涯教育。注重班集体建设和家庭教育,开办《班主任报》、举办《亲子乐园》家庭教育网站。注重国际交流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利用已有的22个海外友好学校关系及其他渠道,每年公派出访师生人次数以百计,接待来访师生数以千计。目前共拥有校方奖学金留学项目10个,为优秀学生国际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
——力求科学细致到位,提高教育质量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在不加班加点的状态中,学校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注重探索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等三个方面,通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最终力求借助控制论思想形成生机勃勃的内动力系统。在强调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同时,提出并强调把握教学“七适度”,以此促使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强调“主动、创新、科学、细致、到位”的十字管理精神,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精神,成为学校新时期的教风。
——力求高质领先卓越,建设理想学校
确立理想学校的愿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追求:
责任感:一种从校长传递到主任、传递到教工、传递到学生,大家都具备的高度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幸福感:一种从家庭美满、从身体健康、从理想实现、从人际和谐、从工作成就、从转变学生、从帮助别人、从解决难题中都能获得的非物质的非狭义的幸福观。
成就感:一种从自身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中去获得自信、获得成功、达成目标、实现理想的积极人生观。
【基本概况】苏州中学地处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占地近140亩。校园美丽多姿,众多教学设施掩映在葱茏林木的怀抱之中。教学区以道山为中心,分布在碧霞池、春雨池两侧。主要建筑有建于1936年的、具有古典风格的科学楼,1955年由中央拨款建造的、砖瓦结构的东、西红楼,修葺一新的大会堂,近年落成的图书馆和科技信息楼,以及东、西白楼,五层新大楼,实验楼。生活区有设施完善的学生公寓。西南方的运动区有崭新的体育馆和标准化的运动场。校园的南区是1996年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苏州立达中学。立达近几年在中考和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6年苏州立达中学搬离苏州中学本部至侍其巷,现为苏州中学西校区)
【师资概况】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8名,其中专职教师251名,高级教师占43%,有省特级教师22名。在校学生4161名,其中立达2147名。现有77个教学班,其中立达38个。
【名人风采】苏州中学在其悠久的历史上素以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100年来,先后在此执教的名师有: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史学家吕思勉,文学家吴梅,语言学家吕叔湘,美术家颜文梁,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等。“桃李门墙多俊彦”。先后在此就读的有: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等。在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校友中,周永康(前公安部长、现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金人庆(前财政部长)、袁伟民(前体育总局局长)三人在党的十六大上都被当选为中央委员,周永康还在党的十七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据不完全统计,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0多名。
【学校网站】http://www.szzx1000.com 校园官网
http://szzx.uu1001.com/index.php 校园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