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长江学者岗位实际设置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两种。李嘉诚先生及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投入港币6000万元,教育部筹集相应配套资金,用于在高等学校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李嘉诚先生还另行捐赠港币1000万元,用于设立“长江学者成就奖”。
二、计划宗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配合“211工程”建设,吸引和培养杰出人才,加速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这些重点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若干年内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同时,通过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改变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计划内容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第一期,教育部将在三至五年内在全国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设置300~500个特聘教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由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深、发展潜力大、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能力的中青年杰出人才。学校遴选、推荐的特聘教授候选人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学校与之签订聘约,规定聘期及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聘特聘教授岗位的人员在聘期内享受每年人民币10万元的特聘教授岗位津贴,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其中,任职期间取得重大学术成就、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还可以获得每年颁发一次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每次奖励一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100万元,二等奖3名,每人奖励人民币50万元。
四、制度办法为顺利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制订了《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试行)》《“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办法(试行)》。
五、评审组织为了顺利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保证计划专项资金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部将聘请若干名国际著名学者成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有关高等学校提出的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申请,评审高等学校遴选推荐的特聘教授候选人及“长江学者成就奖”候选人等。
六、申报、评审工作程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申报、评审工作分为特聘教授岗位设置申请、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长江学者成就奖”候选人推荐三部分。其中特聘教授岗位设置申请及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工作每年进行两次,“长江学者成就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具体工作程序可参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试行)》、《“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办法(试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工作系统图》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工作流程图》。
七、长江学者——张榴晨教授,1960年生
1982年1月于北方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12月于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所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至1987年8月在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所任实习研究员
1991年9月于加拿大皇后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1年8月至1992年2月任加拿大安大略省CONCEPTOR INDUSTRIES INC. 项目工程师
1992年3月至今任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现为IEEE高级会员,IEEE电力电子学会分布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主席,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职业工程师协会会员。
张榴晨教授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转换、分布发电系统、环境设计工程、电机、电力电子学、电磁场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的研究,是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项目评委,加拿大政府自然资源部的研究项目评委和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评委。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9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获中国专利3项, 国家发明三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2006年2月张榴晨教授受聘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2005年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八、长江学者——储诚斌教授储诚斌,
法国一级教授,法国特鲁瓦工业大学特鲁瓦信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工业系统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还兼任IEEE Transachous on Roblies and Automation副主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欧盟研发项目评审专家。主持了法国核能署、法国中央政府以及欧盟ESPRIT项目等多个课题。近五年在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领域相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7篇,其中38篇被SCI收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果卓著,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2004年9月被聘请为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对我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推动和加速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背景:
1981.9至1985.7: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9至1986.6:
北京语言学院出国培训部学习法语。
1986.10至1987.9:
法国洛林理工学院攻读硕士
1987.10至1990.9:
法国国家信息及自动化研究院(INRIA)攻读博士
教学成果:
讲授课程:
决策论与博弈论;生产计划与调度;运筹学与优化
研究领域:
最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算法,供应链与物流
科研课题:
1.与法国核能署(CEA)生产计划与调度项目,2003年始,共资助4年(13万欧元用于招研究生,7万欧元研究经费),项目负责人。
2.工程项目“残疾人交通中的车辆行程安排和人员调度”,2001年开始,共资助3年(法国中央及地方政府资助12.5万欧元用于设备投资、17.5万欧元科研经费,Celsius公司资助11万欧元招博士生,2万欧元研究经费),项目负责人。
3.与Saint-Gobain公司关于生产调度的工程项目,2000年,资助3个月(7千欧元),项目负责人。
4.AFIRST(法国以色列科技进步协会)"Factory of the Future" 项目"Intelligent scheduling of robotiz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using combinatorial algorithms" 与Hol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以色列)合作,1998始资助两年(5万欧元), 法方项目负责人。
5.INTAS 项目"Discrete optimization in manufacturing and computer aided design based on scheduling and graph theory".合作者: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白俄罗斯),University of Graz (奥地利),University of Saarbruken (德国),University of GrenobleⅠ(法国),1997年始,共资助3年。特鲁瓦技术大学课题组组长。
6.OPPLA/POEM 项目“Optimiz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Bin Packing Problems in the Corporation D'HUART”. 合作者: D'HUART及SCORIL公司。1994年, 共资助3年(洛林地区政府资助5.5万欧元招收博士生,企业资助9万欧元研究经费),项目负责人。
7.欧共体ESPRIT项目“Hierarchic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HIMAC).合作者: University of Karlsruhe (德国), EICAS Automazione (意大利),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rete (希腊). 1994年, 共资助3年(法方获资助30万欧元)。法方项目负责人。
8.ORAM 项目“Scheduling of robot actions in an automatic medical analysis system”由SFRI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Recherche et d'Investissement) 公司资助。1993年, 3个月(1.5万欧元),项目负责人。
9.PARODI 项目“Packing automation i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systems”,合作者:SYSPRO (Saint-Gobain), SUPELEC, 等,1988年,共资助3年,技术负责人。
10.OPVAC 项目“Scheduling of picture shootings for SPOT satellites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合作者: CNES (法国空间研究中心), 1990年, 资助1年(1.5万欧元),项目负责人。
11.欧共体EUREKA-FAMOS 项目“Converter repairing machine (stochastical) scheduling in steel plants to minimize the waiting time of convertors and the number of machines required”. 合作者: ARBED (卢森堡), Paul WURTH (卢森堡),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 SCORIL (法国)。1991年始, 资助 2 年(法方获15万欧元资助),法方技术负责人。
12.PEP 项目“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break-out phenomena”由卢森堡ARBED钢铁公司资助. 1991年, 资助6个月(1万欧元),项目负责人。
13.QAL 项目“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process control and minimization of energy loss”由卢森堡ARBED钢铁公司资助。1991年, 资助1年半(1.5万欧元),项目负责人。
科研奖励:
1.1996年荣获Robert Faure 一等奖 (法国运筹学领域最重要奖项)。
2.荣获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颁发的“1998最佳 Transactions 论文奖”。
论文专著:
1. 论著
[1] Chu, C., and Proth, J. M. L'ordonnancement et ses applications (生产调度及应用). Masson, Paris, 1996. ISBN 2-225-85193-X.
[2] Chu, C. Nouvelles approches analytiques et concept de mémoire artificielle pour divers problèmes d'ordonnancement (解多类调度问题的新的解析方法与人工记忆器的概念). 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de Metz, septembre 1990. ISBN 2-7261-0653-6.
等
九、长江学者——陈学东1963年4 月出生,江苏姜堰人。1997年留学日本,在国立佐贺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学成回国。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机生产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等会员,数字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IEEE Trans. on Robotics、J. Robotic Systems、 Advanced Robotics、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 Control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同行评议专家等。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机器人及其控制、机电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机电智能控制、自动化装备、微机电系统。主持或参与国内外研究项目近二十项,在包括IEEE Trans.、ASME Trans.、J. of Robotic Systems、J.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Tribology Int.、Advanced Robotics、J. of Robotics and Mechatronics、Int. J.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 Control、Chinese J.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FAC Proc.、IEEE Proc.、《机械工程学报》等在内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EI收录30篇,完成专著1本,申报发明专利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几年主持的重要项目包括: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IC引线键合高速高精运动规划与控制的研究(2003/01-2005/12,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种具有容错功能的自重构机器人的基础研究(2004/01-2006/12,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高性能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精微化、数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高速高精运动的生成与控制(2003/12-2008/12,经费来源:国家科技部);
(4) 国家863计划项目:“4+2”多足步行机器人模型系统的研究(2001/12-2003/12,经费来源:国家科技部);
(5) 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子项目:精密运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仿真(2005-2006,经费来源:国家科技部);
(6) 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四足机器人步行动特性及其控制的研究(2003-2005,经费来源:国家教育部);
(7) 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油田直线电机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2006-2008,经费来源:省科技厅);
(8)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精密平面电机复杂多变量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2006-2008,经费来源:国家教育部);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栖仿生龟机器人多介质环境下运动机理与仿生机构综合的研究(2007/01-2009/12,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维平面电机复杂多变量耦合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2007/01-2009/12,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十、长江学者——曹顺庆曹顺庆
个人简介:
1954年2 月生于贵阳,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同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1983 年获硕士学位,1987 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 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比较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淡江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等多个项目,担任“十五”“ 211 ” 重点项目“中外文学与俗文化”负责人;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及四川省政府社科一、二、三等奖。《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来源期刊)主编、英文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主编。出版了《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两汉文论译注》、《东方文论选》、《比较文学新开拓》、《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比较文学学》、《比较文学教程》、《中华文化》等著作 20 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要经历
1971 — 1976 年,贵州省军区文工团乐队, 1972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 年,进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
1980 年,考入四川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 ( 导师:杨明照教授 ) 。
1983 年,留校任教, 1984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1987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升任四川大学副教授。
1987 年 4-7 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四个月,参加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任讲评人; 9 月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秘书长。
1989 年,创办《比较文学报》,任主编。
1990 年,破格升任四川大学正教授,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开始招收硕士生。
1991 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并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及奖章。
1992 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比较文学系任访问学者一年,参加洛杉矶国际比较文学会议等多次;赴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学十天。
1993 年,转至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比较文学系任访问研究一年。
1993 年 10 月,美国密西根( Michigan University )大学讲学一周。
1993 年 10 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 第 5 批国家博导 ) 。
1994 年 3 月,回国,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比较文论方向博士生导师,开始正式招收博士生 ( 至今共招收多届,已毕业获博士学位的有傅勇林、王晓路、叶舒宪、徐新建、蒋承勇、罗婷、何云波、李杰、代迅、张荣翼、彭兆荣等多名优秀人才 ) 。
1994 年 10 月,任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创办《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任主编。
1995 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 2 个月,参加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浸会大学宗教与文学国际会议。
1996 年,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
1998 年 2-7 月,赴台湾南华管理学院文学所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并在台湾东海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 12 所高校讲学,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多次,担任主席或评议人。
1998 年 7 月,任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二等奖;担任四川省学位委员会文学科组召集人、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文学组召集人。
1998 年,以第一带头人申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被正式批准; 1999 年 3 月正式招收“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向博士生。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1999 年 4 月,赴韩国岭南大学、梨花女子大学讲学; 12 月赴台湾参加文化大学举办国际魏晋南北朝学术会议。
1999 年 8 月,在四川大学主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 15 个国家 260 余名比较文学学者与会,雷马克 (Henry H. Remak) 、佛克玛 (Douwe Fokkema) 、谢佛莱尔 (Yves Chevrel) 等众多名家出席,会议获得成功。
1999 年 9 月,赴香港担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评委;同年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1 月,赴台湾南华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并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正大学等 6 所高校讲学。
1999 年 11 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创办英文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并担任主编。
2000 年 10 月 -2001 年 1 月,赴台湾任佛光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2000 年 12 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编著《东方文论选》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 4 月,赴台湾淡江大学担任“淡江讲座”教授,并参加汉语文化国际学术会议。
2001 年 5 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学。
2001 年 10 月,赴台湾佛光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同年任国家重点学科评委、四川大学第一层次人才。
2002 年 3 月,赴台湾淡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同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任学科带头人。另,本人主编的《比较文学论》一书在台湾出版。
2003 年 3 月,赴台湾佛光大学讲学一学期; 8 月主持“海峡两岸符号学学术研讨会”; 10 月主持“国际饮食文化研讨会”。两会均获成功。
2004 年 3 月,任教育部高校本科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4 月,任《文学评论》编委。
2004 年 7 月,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 年 9 月,主持四川省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年 6 月,主持杨明照学术思想暨《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社会兼职及学术荣誉
1. 海外高校兼职与讲学:
( 1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及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1998 、 1999) ;
( 2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0 、 2001 、 2003) ;
( 3 )台湾淡江大学“淡江讲座”受邀人( 2001 );
( 4 )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2002 年);
( 5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87 、 1995 );
( 6 )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 (1 年, 1992-1993) ;
( 7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 年, 1993-1994) ;
( 8 )韩国岭南大学访问、讲学( 1999 );
( 9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讲学( 2000 )。
2. 学术团体职务:
(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6 —)
(2)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 —)
( 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0 —)
(4)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1991 —)
(5) 四川省社科联常委( 1998 —)
3. 政府部门兼职:
( 1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点学科评委( 2001 )
( 2 )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1999 )
( 3 )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4 )
( 4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 2005 )
( 5 ) 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召集人( 1998 )
( 6 )四川省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0 )
4. 学术荣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9 )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8 )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1990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2 )
国批博导( 1993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比较文学)(2005)
成果情况:
( 一 ) 、专著与编著:
1 、《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编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2 、《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3 、《两汉文论译注》,编著, 4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心同雕集》,选编, 20 万字,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
5 、《比较文学史》专著, 52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 、《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专著, 12 万字,巴蜀书社 1995 年版;
7 、《比较文学新开拓》,编著, 30 万字,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 、《东方文论选》 ( 季羡林任名誉主编 ) ,主编, 70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 与唐正序合编 ) , 33 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自然、雄浑》,专著 ( 与蔡钟翔合著 ) , 30 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编著 ( 与黄维梁合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2 、《中外比较文论史》,专著, 54 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专著, 54 万字,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版;
14 、《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编著, 73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23 万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6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 106 万字,专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版;
17 、《岁久弥光》,编著, 30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1 月版;
18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 30 万字,巴蜀书 2001 年 7 月版;
19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专著, 34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9 月版;
20 、《雄浑与沉郁》专著, 18 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比较文学论》,编著, 36 万字,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2 、《比较文学论》(台湾版),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23 、《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论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版。
24 、《比较文学学》,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2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
26、《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7、《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雅论与俗论之辩》,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 二 ) 主要论文 ( 仅择要列出在中国核心期刊及海外发表的论文 ) :
1. 《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代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4 期;
2. 《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文艺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3.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化中国》 ( 加拿大 )1997 年第 3 期;
4.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社会科学战线》 1997 年 1 期,《新华文摘》 1997 年 4 期全文转载;
5. 《跨文化: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中国比较文学》 1998 年 1 期;
6.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立场》,《文艺报》 1999 年 6 月 8 日第 3 版;
7.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8. 《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无中生有”的意义建构方式》,《复旦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9. 《寻求比较诗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比较文学》 1997 年第 2 期;
10.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人文杂志》 1997 年第 3 期;
11.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12. 《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3.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文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4. Reconstuct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Wild Peony Press.Sydney 1997.6 ;
1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中国比较文学》 1995 年第 1 期;
16. 《对中国文论话语的探寻》,《人民日报·理论版》 1995 年 7 月 15 日;
17.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 1996 年第 2 期;
18.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 1996 年第 2 期;
19.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中、西、印文艺思潮比较》,《外国文学研究》 1996 年
第 4 期;
20.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中国比较文学》 1996 年第 1 期;
21. 《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 2000 年第 6 期;
22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 2001 年第 3 期;
23. 《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社会科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年 4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 8 期转载;
24.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求索》 2001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 2003 年第 1 期;
26. 《文明冲突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学术月刊》 2003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27.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3 年第 9 期转载;
28. 《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29. 《写实主义的维度》,(台湾)《当代》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30. 《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31.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3 年第 6 期转载;
32. 《跨文明研究: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 2004 年第 1 期转载;
33. 《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34. 《重释文学性》,《湖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车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04 年第 4 期;
35. 《中西文论的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思想战线》 2004 年第 4 期;
36. 《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5 期;
37. 《论西方文论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38. 《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4 期;
39. 《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当代文坛》 2005 年第 2 期;
40.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国比较文学》 2005 年第 2 期;
41. 《问题与反思》,《文艺争鸣》 2005 年第 3 期;
42.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43. 《跨文明研究: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思想战线》 2005 年第 4 期;
44. 《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45.《再说“失语症”》,《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6.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获奖情况: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2001 ,《东方文论选》(教材)二等奖)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 200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三等奖)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2005 ,“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 年 3 月。
四川省政府社科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二等奖三项( 1998 、 2000 、 2002 、 2004 、 2005 等)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1996-2000
《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96AZW015 号,经费: 6 万元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2. 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1998-2001
《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批准文号: 98JAQ750.11-44018 ,经费: 2.2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二等奖。
3. 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2000-2003
《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
经费: 10 万元
获四川省社科一等奖。
4.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 2000-2003
《比较文学研究》 经费: 2 万元
5.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2002-2005
《中外文论比较研究》
批准文号: 02BWW001 ,经费: 6.5 万元
6. 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2000-2004
《原典导读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
经费: 4 万元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
人才培养:
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中国文化与文论、文化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