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 副教授。男,1936年12月生,广东东莞人。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东莞市政协委员。1956年起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兼农史研究。在文史、农史及考据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近1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古典诗词辨析、历史考据及农史等论文50余篇。1990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文史;农史。
2005年1月,《虎门历代诗选》编者之一、我市著名文史家杨宝霖先生获得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奖”大奖“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
杨宝霖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莞邑及粤地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杨宝霖先生特别钟情虎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他早期研究轰动学术界的三个课题:《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我国最早的中英战争》和《虎门白沙是我国最早仿制佛郎机炮之地》都在虎门,近期他史海钩沉,与钟淦泉、邓慕尧先后编辑出版了《虎门遗韵》和《虎门历代诗选》。
木鱼歌这些无形的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忽视和忘却。东莞文史泰斗、农林专家、东莞博物图书馆荣誉馆长杨宝霖先生对东莞木鱼书和木鱼歌的历史、内容、版本、语言特色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木鱼书《花笺记》分别用雅唱和俗唱两种曲调演唱,而目前东莞能够演唱木鱼歌的,尤其是雅唱,杨宝霖先生可能是最后一个。
杨宝霖老师在保存木鱼歌上做了极大的努力。以《花笺记》、《二荷花史》为例,由于先前保存不善,后人为寻找它的踪迹,几经周折,求亲托友,远涉重洋,方有所获。杨宝霖先生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和柳存仁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中得知,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英国博物院藏有此二书刻本,经牛津大学汉学家科大伟教授和他的来自香港的博士生程宝美小姐的热心帮助,专程飞往巴黎搜寻,终于得到了早期的刻本。经杨先生潜心研究,认定此书早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前就已在东莞流传,从评述者称之为“古人”的口气中断定其成书于明代,又从书中大量使用东莞方言推知作者为东莞人,而《二荷花史》作者为东莞白市的麦琏则未有充足证据,而康熙年间的刻本,国内已无留存。
杨宝霖先生在学术上一丝不苟,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学生清楚记得他在撰写《东莞县志》时,为得到万卷堂的《琴轩集》资料的“犟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学子杨宝霖读到《东莞县志》时,见书中提到明初以前的史事,多引自《琴轩集》。可是杨宝霖将家传的聚德堂版《琴轩集》翻遍了,也找不出原文,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陈伯陶著《东莞县志》时,所引的《琴轩集》是康熙六十年的万卷堂藏本,而不是家传的聚德堂藏本。
杨宝霖,出身东莞诗书世家,四世为人师表,清苦百数十年。杨宝霖后来读到张其淦文,言及曾借书给陈伯陶,而陈伯陶是在九龙隐居时编写《东莞县志》,以此推断,则万卷堂版《琴轩集》必定藏于香港,杨宝霖求书之念自此而起,求之不得,寤寐思之。
为了寻访万卷堂《琴轩集》下落,杨宝霖几乎搜尽相关文献,试图从中找到有关这本书的线索,但所得甚微,几乎以为今生与之无缘。直到1988年,当年的青年学子已成了半百老人,这一年里杨宝霖读到邓又同所著《香港学海书楼藏书目录》,发现这套康熙六十年的孤本赫然记录在册,不觉狂喜。又查,得知学海书楼藏书已于某年某月某日尽数移交给香港大会堂图书馆。可是,这时中港已经关卡重重,不能自由通行久矣,杨宝霖唯有望海关而兴叹,叹自己一介寒儒,如何能长住香港,将其全部抄录而返呢?!从此杨宝霖不断托亲友前往香港大会堂复印、抄录,然而十年过去,也只得到十几张影印的书影。
杨宝霖老师得知他一个学生不是东莞人,平时住在香港,为听课每半月一次往返于中港,且惊且喜,托他带信当面交给香港一位友人,请他帮手前往大会堂影印《琴轩集》。杨老师说,他寻找的这套书是康熙六十年的孤本,全世界最后一套了,而他现在正着手写一本有关东莞历史文化发展的书,非常需要这套书里的资料。杨老师说起这些时,脸上流露出一种渴望,羡书之情溢于颜表。
2000年4月15日,杨老师已年近古稀。当杨宝霖老师的学生带着全套影印的万卷堂《琴轩集》,去到杨老师的自力斋,把影印的《琴轩集》交给老师,老师长叹一声:“几十年啊!我想了它几十年啊!”接过书后,杨老师不敢马上细看,先小心地把它放好,转身入房取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集》,在扉页上研磨题道:“他年邻架翻缃缥,多少芸编认指痕。”说着坐在天台上讲起《琴轩集》始末,讲起一本书和数名东莞儒子的故事。
杨老师得到《琴轩集》影印全本后,因陈琏是东莞桥头村人氏,故游说桥头村委,得以出资再版二百五十套。再版《琴轩集》经杨老师修订、增遗,分为五册,里面添加了杨老师搜集而来的陈琏墨迹、万卷堂门匾影刻、再版序言等。《琴轩集》初刻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三次重刻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此为第四次重刻,距第三次重刻相距二百七十九年。
杨宝霖老师对东莞文化可谓不遗余力,他是一位一丝不苟的学者,看起来有点“迂”,但在课堂上,杨宝霖老师却是妙语横生,有着独特的魅力。
杨宝霖老师是东莞人氏,一口地道且引以为豪的东莞话。杨老师讲课时,每每讲到有趣的地方,未开口,先已在脸上铺一道笑容,而后大家在他的笑容下把心情提高八度,准备一笑。他讲到将茉莉花‘轻摘入芳醅’时,特别问一声:‘醅是什么呢?是酒,这茉莉花怎么入酒呢?千万莫以为是浸在酒里面呀,唔系!系将一些开了一半的茉莉花用轻纱包了,放在酒坛里酒盖的下面,等花香慢慢的渗进去,嗯,跟住这酒就有茉莉花的香味了。’
“兰花香是系人都知的了,但是真正好的兰花不是随便闻得到香的,要离开两步,正对住它,然後往前走两步,撞过去,得了!这个香就是的了。”说这话时,杨老师极形象的在讲桌前退两步,又急行两步作闻兰香状。讲到兰花,他说起某年去到一种兰人家里观兰,见到屋子里装饰得金碧辉煌,中间一盆兰花供着,他当即为兰花难受,兰花本是清淡幽雅之物,不比牡丹,住华丽之屋。回来后写了一首诗:
谁把灵根岭表移,繁霜挺秀两三枝。
幽贞岂合盝金谷,脂粉何曾污玉肌。
月姊护花香旎旎,风姨抚叶碧参差。
春寒料峭灯窗下,伴我深宵读《楚辞》。
感慨一番后,未开言,先自笑起来:“我有个阿叔是极之得意的。当年未解放时,大家逃难,他什么也不带,就抱住一盆兰花走了上千公里。嘿?你们有没有见过逃难时带盆兰花的?哈!我阿叔就系了。”言辞间得意之情溢之于表。似乎那携兰而逃的人就是他,洋洋乎乐在其中也。
杨宝霖老师就快七十了,仍然这么博闻广记,意趣盎然。杨老师在台上念诗的样子特别惹人喜欢,他念诗时喜欢走过来再过去,大有古人之风,不急不徐,而且,脚尖应该是踮着小小的,走过去时有如清波微漾,自含一种韵律。
坐在台下,学生们直为杨老先生的魅力所折服,颠倒桃李。
杨宝霖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无论在学术还是在讲台上,都透着独特的魅力!
2004年12月29日上午,在东莞市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积极创作,为锻造文艺精品奠定基础而召开的召开的文艺创作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江凌江凌、吴道闻、周文媛等市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为获得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大奖之“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的文史学家杨宝霖颁奖。
主要著作主要著述有:《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广东荔枝小史》、《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词林纪事补正》、《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集》、《邓云霄诗文集》、《东莞诗录》、《宋东莞遗民录·胜朝粤东遗民录》、《琴轩集》、《张家玉集》、《石屏遗集》、《壮其遗集》、《东莞诗词俗曲研究》、《尘封的璞玉》、《可园张氏家族诗文集》、《东莞飞雪》、《东莞沿革》、《永乐大典中的东莞资料》、《莞旅中学的筹备与开办》、《张其淦和他的诗》、《岭南从述及其作者东莞人邓淳》、《四库全书收莞人著述仅一种》、《东莞历代人口》、《藏书家伦哲如》、《清末东莞割县置厅的一段史实》、《南雄珠玑巷氏族南迁对东莞的开发》、《邓尔雅其人其诗》、《张穆画现存考》、《东莞在明代的人才与教育》、《明崇祯十年的虎门中英之站》、《明代佛朗机首先仿制于虎门白沙》、《张穆东溪草堂居址考》、《却金坊记》、《却金亭碑记》、《东莞木鱼歌初探》、《从东莞诗词看宋以来莞城的水陆变化》、《读莞人著作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