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起源(origin of crustal movement)是指发生地壳运动的原因及其动力来源。此系近代地球科学论战的核心问题。李四光(1926)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首开将力学原理引入地壳运动问题研究之先河,并为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应是追索地壳运动起源的可靠途径,而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及空间展布规律则是探讨这一问题的主要依据。各类构造体系尤以巨型者反映地壳运动具有水平运动主导性、定向性、统一性和定时性、继承性、新生性,而构造体系的定向性和定位性规律,以及海水进退规程等,一致表明与地球旋转轴和自转角速率变化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自转加快即发生地壳运动,表现为经向(从两极向赤道)挤压和纬向(主要向西)拉、压两个基本运动方向;“大陆车阀作用”又使自转逐渐减慢。通过均衡代偿论证,重力均衡作用并非引起地壳运动的根本原因,因地壳仍存在重力不均衡现象,且大规模地壳运动不断发生。故可归结为,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地壳运动之主因,是在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离心力时而增大和减小的作用;而地球自转和自转角速率变化引起的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量和纬向惯性力,则为其主要动力来源。但也不能忽视地热场和放射场等其他场能量互相转化及其对地壳运动发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