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07年底,已累计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兴办外资企业468家,投资总额达到460437万美元,合同外资158005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35689万美元。已有美国福特、德国麦德龙、瑞典爱立信、日本本田、意大利菲亚特等2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全区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8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几年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实现总收入726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51.02%;地区生产总值162亿元,增长54.66%;工业总产值522亿元,增长51.44%;税收收入57.56亿元;进出口总额14.61亿美元,其中出口3.2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0.12%和81.82%。开发区以其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异的服务,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投资者。
投资环境北部园区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经开园,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约6公里,距重庆市最大的火车客运站龙头寺火车站约1公里,距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寸滩港1公里,距重庆市中心解放碑约15公里。规划的轻轨3号线和6号线从区内通过,已建成的渝合、渝长、渝黔、机场等四条高速公路经过区内并有立交连接。已经建成出口加工区、汽车工业园,建设金山工业园、现代物流港和中央商务区。区内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位置优越。南部园区

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地区。西临长江,北依重庆长江大桥和菜园坝长江大桥,与成渝高速公路和市中心相连。东靠南山风景区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南部园区距重庆菜园坝火车站3公里、距重庆朝天门客运码头5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8公里。区内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已形成信息产业工业区、丹桂工业区、回龙工业区、中央商务区及多个生活片区。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农地荒坡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制造等六大产业群为支柱的园区经济格局,并率先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构中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多年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环境评价中排名西部地区首位,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按照“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办区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开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分三个阶段实现重庆市政府确定的“2010年北部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奋斗目标,努力把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的示范区、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基地,都市发达圈的核心增长极和都市风貌展示区,在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区内文化总述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已命名区级文物保护点1个,网吧2家,音像制品出租点7家,电子游戏厅2家,出版印刷企业一家,社区腰鼓队3支,秧歌队1支,彩船队1支,2支篮球队,川剧座唱队1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较丰富,党工委、管委会每年适时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如体育运动会,迎春音乐会等。同时,鸳鸯街道、礼嘉镇和辖区企业每年在元旦、春节、国庆节、儿童节、妇女节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活动。两镇腰鼓队、秧歌队还积极参与经开区的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目前,开发区有线电视安装由重庆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北部新城分公司管理,网络已铺设至辖区镇街、各生活小区和企业单位。其中,已开通闭路电视2698户,数字电视1209户(其中蓝湖郡小区已开通269户,奥林匹克花园待开通940户)。2005年6月,巨龙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成立,已对外开展印刷包装业务。

北部新区经开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内文物古迹较为丰富,有著名的宋代抗元遗址多功城、清代节孝牌坊、雄奇壮观的白云古寨和柏溪国民党中央大学遗址。多功城多功城,为宋代抗元遗址,位于北部新区经开园鸳鸯街道花朝村翠云山上,北眺华蓥,南睹紫金,东视铁山,西制嘉陵。是宋代重庆主城四周分布的卫星城之一,作为战略要地,是重庆的第二道防线。
多功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抗元名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初筑,咸淳年间(1265——1274)培修并重修西门。明清时期均有过修补。城筑于山顶,因岩而建,用条石错缝平砌建筑墙体,卷拱成门,现存西门及东门均有题记。

多功城是南宋末年重庆军民坚持抗元斗争的有利屏障,既是为数不多的宋城之一,也是研究宋末抗元斗争的极好材料。城内翠云寺始建于明代,为渝北名寺,是多功城重要的附属物之一,寺内古树参天,风景优美。白云古寨白云古寨形为一个圆形的古堡,雄踞于嘉陵江畔白云山之颠,一面缓坡三面陡崖,占地面积3689平方米,始建于民崇贞七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古寨内建有一座古庙,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为正殿、中殿、后殿,殿内有大小菩萨上百尊。正殿中间供奉玉皇大帝佛像,并有一块空心的长3米、宽约2米的跪拜石;中殿供奉雷神菩萨和送子观音,其后壁雕有多种壁画,其中一幅为一个人拿着灵芝草喂神牛;后殿正中为黄金楼(一楼一底木楼),为整个古庙的至高点。据传,在晴好的天气,登上楼顶可望见两江汇合处朝天门,后殿两侧为庙内主持住房。这里主要作为当地群众祭祠拜佛之用,在其鼎盛时期,方圆几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香火甚旺。同时由于当时该地土匪猖獗,其又作为群众避难之所。
白云古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当地一个人去世后,埋在现白云古寨山下,人们都说这人埋在了狮子嘴里,民间称为“草寇坟”,其后代要造反,要当草莽皇帝,于是当时的官府奏报皇帝,皇帝请高僧看后,决定在此修建寺庙压邪,不让其后代造反(据说现在古寨下还有一个洞子,里面当时吊悬棺的铁钩都还在);也有人说,这是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

1944年至1947年期间,重庆作为国民党的陪都,成为国民党驻扎重地。一个地下党的小分队将一群孤儿转移到白云古寨内寄养,这儿又成为了孤儿院。1949年,一位来自重庆的叫李居士的尼姑承头,将白云庙进行了整修和翻新,又焕发了往日的光彩,举办了雷祖会,附近的群众都来祭拜雷神菩萨,场面蔚为壮观。节孝牌坊鸳鸯节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是王姓节孝牌坊,是为了当时的老子、节女,标榜功得,颂扬节烈,表彰忠勇,褒奖孝义品德的纪念性建筑,以教育世人,尊老爱幼,崇尚品德,该牌坊内涵深厚,建筑宏伟,被人崇敬。柏溪中央大学柏溪中央大学成立于1928年前后,由1902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重庆。
柏溪中央大学分校遗址,自然环境优美,溪水潺潺,山野之气盎然。它占地120亩左右,东至于(学中)家院石门的附属小学;西至码头的木桥、南至茅洞垮沟田边,北至山王庙岩口,另有农场一个,与校园一溪相隔,占地20亩。
柏溪中央大学1946年复员后,校园交给了军政部,办起了青年中学(赤征军),后来,该处与徐家坝江北简易师范对换,这里就是简师的校地,直至解放,50年,组建了四川省江北师范学校。
柏溪中央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其早期文化集宗教、儒家、佛道。柏溪中央大学这幅热土,是学子之乡,近100年来,培育了两千多名流学子,他们遍及海内外的各行业,在80年代,曾有在此求学或工作的知名人士回校探访。
区内教育基本情况重庆经开区自2001年进入北部新区并全面代管鸳鸯街道、礼嘉镇的党务、行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区现有各类学校25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13所(含村点校),幼儿园(班)8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所,在职教职工365人,学生4973人,其中,初中1657人,小学1790人,幼儿526人。
全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45%;专科学历占52%。高级职称7人,占1.9%,中级职称115人,占31%。今年内共有14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参加国家级、市级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1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认定,2名教师参加市级科研骨干培训,40名教师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358名在职教师参加了第四轮教师全员培训并通过考核,1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市里举办的新课程改革新难点问题研讨、英语骨干教师业务培训、图书馆馆长研修班培训等各类培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所提高,文艺表演、美术作品展示得到社会好评,学校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受到群众赞许,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稳中有升,2005年中学联招上线人数达到72名,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389人次。
鸳鸯中心幼儿园被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幼儿园绿色教育”总课题组授予“绿色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试验基地”称号,鸳鸯中心校“以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结题。翠云完小承担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题、鸳鸯中心幼儿园承担了《整合资源,开发生活化园本课程研究》课题。礼嘉中学申报国家级英语子课题研究获得成功,鸳鸯中心校区级课题“生活化园本课程”研究开题,同时,正积极向市继续教育中心申报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市级课题研究。发展规划2003年开始,按照经开区管委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学校的要求,对鸳鸯中学、礼嘉中学、鸳鸯中心校、翠云完小、礼嘉中心校、白马小学等6所中小学实施了改扩建或新建。规划投入资金近3亿元,人均近6000元,学校总用地面积200260平方米,新建教学用房120792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240个,规划入学人数11370余人。2004年3月,为适应经开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经开区根据北部新区总规和经开园控详规,结合2010年入住人口数,搞好了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全区共规划有各级各类学校64所,其中,幼儿园33所,小学20所,初中6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综合性学校1所。依据各组团开发建设情况确定了部分学校的规划建设规模,并拟定根据开发建设进程适时组织建设。国际双语学校、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重庆巴蜀小学已先后分别在礼嘉组团白云公园片区、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小区和蓝湖郡小区选址新建,同时,经开区职业教育中心、牌坊中学、同舟小学等学校建设工程正抓紧筹备之中。引进名校市属重点中学——重庆市育才经开中学已于9月1日开始办学,一年级招生376人。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引北大附中办学、龙湖地产集团引巴蜀小学办学达成协议,融科蔚城引人民小学办学。
城市简介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鳞次栉比,依山傍水,故有“山城”和“水城”之称。重庆目前是全国面积最大、行政管辖最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14个区、26个县(市),人口3072万。

重庆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工而强。1891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和"三线"建设时期大规模的迁建、扩建,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重庆在抗击外敌入侵、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重庆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是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总格局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在重庆直辖市建立时,赋予了三大历史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重庆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的路子;三是组织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
旅游介绍解放碑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仅次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朝天门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江泽民题字),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邓小平、刘伯承主政西南的时候修建。1950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该现名。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分礼堂、南楼和北楼三部分。大礼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主体部分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及天安门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楼、北楼。一色绿色琉璃瓦顶,大红廊柱,淤塞栏杆。大门为一大牌坊。整个建筑布局合谐,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先后接待过苏联、日本、朝鲜、印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大型文艺表演团体,是重庆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人民大礼堂盛载了历史的足迹,也记载了重庆人民的磨难和欢乐。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她分明是一座静默的圣殿,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和倾听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的光荣与梦想。山城夜景山城夜景是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十分独特,由此形成绮丽夜景。“不览夜景,未到重庆。”,雄伟的山城重庆,以辉煌的夜景闻名海内。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宵灯”更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
清人王尔鉴诗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楼房。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别,有似不夜之天。
观赏山城夜景有三大去处:南岸区南山上的一棵树观景台和大金鹰,可谓“隔岸观火”;鹅岭公园上的瞰胜楼,身临其境纵览两江;朝天门“两江游”游船,环绕扬子嘉陵,360°全方位立体饱览山水之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就发源于此;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著名的“养鸡女”、“千手观音”等石刻艺术珍品就位于大足石刻。
优惠政策土地政策(一)外商利用国有土地,可采取出让、租赁等形式;利用集体土地开发种养殖业项目的,可采取合作、联营等形式。

(二)在市政府批准的农业试验示范区内利用土地,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业开发,可由外商独资开发经营,也可以中外合资、合作开发经营,最高使用年限50年。外商投资农业企业使用土地,除支付征地成本和按规定上交中央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外,经市政府批准,对应收的土地出让金予以优惠。
(三)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免缴土地使用费。
(四)外商企业采取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按规定上交中央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外,按照土地审批权限经政府批准,对地方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予以优惠。优惠部分的出让金可实行挂帐,待建设工程投入营运后10年内分期付清。
以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从事种、养殖业的,免收公路建设附加费等地方性规费。
(五)外商投资开发尚未确定使用权的荒山、荒地、荒滩、运用高新技术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优质农产品,可以采取承包方式取得使用权,其最高使用年限为50年。税收政策(一)免征农业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地方所得税。
(二)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农业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6~10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从事农业开发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前两款规定享受免税、减税期满后,经企业申请,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四)从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农业项目,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回收期长的农业项目,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外商投资农业企业经市政府批准,10年内返还已征企业所得税属市财政收入部分。
(六)新办外商投资农业企业在经营期内,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征房地产税(新建房屋)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七)从事尚未确定使用权的未利用土地开发的企业,从取得收入的当年起免征5年农业税或免征8年农业特产税。
(八)凡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投资设立的外来投资企业,经重庆市科委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两年免税期满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九)凡从事第三产业且独立核算的新设外来投资企业或经营单位,按行业性质自开业之日起分别给予以下优惠: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免征所得税2年;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第1年免征所得税,第2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
(十一)外来投资者参与主城区内污染严重企业搬迁的,允许以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抵免当年新增应缴企业所得税。金融政策(一)外来投资者兼并1998年底前亏损的库区淹没搬迁企业,在落实退款计划的前提下,以搬迁企业1998年底贷款余额为限,商债权银行同意后,可免除以前的全部利息,并在以后3-5年的还款期内继续免收利息。
(二)外来投资者在重庆市各区县合资、合作的项目,凡符合重庆市区县骨干项目贴息规定和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可优先安排区县骨干项目贴息贷款。
(三)外来投资者独资或合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时,凡符合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担保资金担保条件的,市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资金优先按规定提供金融机构贷款担保。物资进出口政策(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允许自行组织出口,其中涉及出口配额或出口许可证的,由企业向有关部门申请解决,属于专营产品的,由有经营权的部门收购或代理出口。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出口的,除按协议交纳代理费外,外汇收入全部留给生产企业,用于发展生产。
(二)企业进口种子、种苗、种畜、饲料、动植物保护药物,经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和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后,除国家明文规定以外,均免领进口许可证,由海关监管,凭企业进出口合同验放。
(三)合资农业企业进口本企业生产所需的耕作、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其他必需的技术投资,进口本企业的生产设备,企业外方常驻人员在取得长期居留证件后进口除海关有明确规定不能免税的以外的合理数量的安家物品和自用物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他政策(一)外商投资农业企业根据需要调整土地的种植结构,原有的粮食定购任务因开发项目受到影响的,原则上由所在区县(市)就地消化解决。
(二)外商实际资金投入在3000万美元以上,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并入驻经市政府批准的农业开发区,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还可以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给予更大的优惠。
(三)到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和市级贫困地区从事农业投资开发的项目,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少数民族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
(四)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从事农业投资,参照本政策执行;市外企业法人及自然人在重庆市从事农业投资,以及市内企业法人、自然人与外来投资者组成合资企业从事农业投资,享受本政策有关优惠待遇。
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综合2008年,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完成全年计划,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0%,总量占全市的9.0%,增幅高于全市8.7个百分点。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71亿元,比上年下降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3.56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增长45.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2:66.2:33.6。按区域划分,北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5.2%;南区完成251.18亿元,增长9.1%,占全区的54.8%。另外,高新区完成266.36亿元,增长26.8%,占全区的58.1%;经开区完成191.92亿元,增长18.1%,占全区的41.9%。北部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庆经开区在2007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中由19位提升到18位,继续名列西部第一。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发挥主导作用。2008年,北部新区工业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自然灾害、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大幅萎缩,都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主导产业中尤以汽车行业增速下滑严重,但工业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实现工业增加值280.37亿元,增长12.9%。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7.2%,拉动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支柱效应显著。全年工业产销率为98.6%,实现利税总额14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利润65.13亿元,增长18.2%。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12家,其中10亿元级的有17家,100亿元级的有2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31.10亿元,占全区的94.0%。
实施“424”发展战略,加快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新建黄茅坪、平场、大云、花朝4个工业园区,提升翠云、沙堡2个工业园区,打造人和、礼嘉、火车北站、金山4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64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区工业比重为53.5%,支柱产业龙头作用明显。轿车产量达到24.13万辆,占全市整车产量的22.3%、轿车产量的55.1%。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占全区汽车产业的21.8%。北部新区已成为重庆汽车产业发展最快、布局最集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区域。在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软件外包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2008年仪器仪表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6和5.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仍处上升通道加速上行。由于市场空间大,北部新区逐步聚集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2008年末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571户,近全市的十分之一,实现增加值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上缴税金6.23亿元,增长20.9%。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绩效不断提升,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区有405个项目申报各类计划资金,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进口设备免税、出口退税、新产品补贴、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获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共1929万元。新认定重庆市重点新产品54个、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6项、创新基金项目12个。重庆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长安福特J48C、C307汽车拉索等66个产品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北部新区成为全市最大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41家,占全市的35%。
依托辖区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火炬计划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重庆创意产业基地、重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重庆对日软件外包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发展信息、生物、软件、创意等高技术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9.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9.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0.6%,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7.6个百分点。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9.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和40.6%,增幅分别超过今年全区工业平均水平8.6和2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社会消费持续旺盛,现代服务业潜力较大。现代服务业累计实现收入33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缴税收22.37亿元,增长22.1%。商业贸易相对单一的局面在不断改变,在汽车销售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同时,餐饮住宿、物流运输业发展迅速,餐饮住宿业实缴税收0.86亿元,增长49.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缴税收1.42亿元,增长76.8%。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5亿元,增长28.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6.02亿元,增长27.6%,实现税收13.26亿元,增长39.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02亿元,增长40.8%;其他行业零售额2.21亿元,增长25.6%。
全年进出口总额15.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出口4.51亿美元,下降27.4%;进口10.6亿美元,下降4.5%。进出口相抵,贸易逆差6.09亿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全年共引进项目2831个,完成招商引资投资总额180.03亿元,实际利用资金210.86亿元。其中,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2个,合同金额1.24亿美元,同比下降81.3%。实际利用外资4.82亿美元,增长99.7%。实际利用内资177.11亿元,增长138.5%。拓邦电子生产基地、百安居、麦当劳、家乐福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北部新区。
全年新注册工商企业3167户,新增注册资金110.50亿元。截止2008年末,经开区工商注册企业达5159户,其中北区和南区分别为1064户、4095户;经开区北区工商注册个体户1061户。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达14978户,其中北区和南区分别为2151户、12827户;工商注册个体户10611户,其中北区和南区分别为3167户、7444户。固定资产投资受金融危机及征地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下降,结构变化较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05亿元,比上年下降18%。按投资类型划分: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完成39.71亿元,增长16%;基础设施投资受征地滞后影响,完成投资27.96亿元,下降54.2%;房地产投资仍处下行通道,完成投资140.27亿元,下降15.1%。按区域划分,北区完成144.62亿元,南区完成78.43亿元;另外,经开区完成124.76亿元,高新区完成98.29亿元。
2008年,道路完工24.39公里,累计通路245.36公里。其中“金系列”骨干道路累计建成56.38公里,完成97公里规划总里程的58%;园区道路累计建成245.36公里,完成总里程708公里的34.7%。其中北区通车里程约21.93公里,累计建成202.87公里,占527公里规划总里程的38.5%。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增水、电、气、信、讯等各类综合管网约123.29公里,累计达1359.89公里,其中北区新增综合管网93.45公里,累计达1191.65公里。产业楼宇新建48.9万平方米,历年累计竣工107.4万平方米;转非还建房开工63.4万平方米、竣工55.5万平方米,历年累计竣工271.19万平方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森林绿地建设,生态环境出形象。按宜居、森林、景观、休闲4个概念打造都市风貌展示区,累计建成20余个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城区绿地率达到3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稳步推进建设“两江四岸”靓丽的嘉陵江沿江景观带。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绿化土地772公顷。其中建成城市公园327.5公顷,城市生态林236公顷,绿化靓点工程69.5公顷,社区公园91.8公顷,长效鲜花大道46.5公顷,社会单位完成绿化建设63.25公顷。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社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分别为262吨和98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5吨标准煤,下降5.4%。实施“蓝天”、“碧水”等四大环保行动,完成了城市三级排水管网改造15公里。实施森林工程2242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全年优良天数达306天,环保投资指数达2%。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63毫克/立方米和0.042毫克/立方米。财政税收和金融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财政收入1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地方财政收入58.56亿元,下降19.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76亿元,增长43.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2.8%。税收总额达到154.20亿元,比上年增长58.0%。
金融业发展稳定。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09.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74亿元,增长61.6%。贷款余额208.93亿元,增长17.5%。现金收入73.20亿元,同比增长57.2%,现金支出79.75亿元,同比增长76%。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投入增幅显著,学校建设超常规发展。2001年以来,全区教育总投入达14余亿元,其中学校建设投入7.4亿元。北部新区学校用地由330亩增至1015亩(含民办学校用地154亩);校舍建筑面积最初仅8.98万平方米,8年来新建校舍43.99万平方米(含民办学校校舍6.70万平方米),满足了现有常住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实现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北部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支持、鼓励民办教育。目前,北部新区有幼儿园77所;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35所,其中高完中4所,中职学校9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60011人,其中学前教育学生11000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0343人,高中学生3455人,职业教育学生15213人。公办学校在职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11人。在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6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2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入学率100%。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了高新园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项目、鸳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礼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置换项目及高新园第二人民医院食堂改建项目。加强了对食品卫生、学校食堂卫生、职业病防治、医疗市场、药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统一整合了北部新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及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全年共为辖区群众提供老年保健、妇女保健、儿童计免、计划生育免费手术等服务13万余人次。全区现有卫生机构2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43张。卫生技术人员205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80人,注册护士578人。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区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月、单项趣味性运动会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文化市场监管和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刘伯承旧居的看护工作和促进异地保护设计方案;大竹林街道蹇义墓的初步勘测和基本保护措施;大竹林巨型阴沉木的发掘和保护。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区现有文化站4个,各类期刊52.56万册。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年末常住人口52.51万人,其中北区人口16.38万人;户籍人口42.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7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3‰,与去年同期持平;死亡率为4.4‰,上升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9‰,下降0.4个千分点。全区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9.2,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1.8。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全区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数23.08万人中,新增城镇就业8191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4364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再就业16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2个,累计创建20个。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四大基本保险扩面及基金征收任务完成良好,合计净增参保达5802户次、18.7万人次,累计参保达15390户次、66.5万人次。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00318人,比上年增长26.4%;参加失业保险167990人,增长42.7%。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受理申报67530人,参保率达83.2%;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北区参保率达81%。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4608人,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医疗救助近1000人次,发放救助金335.7万元。启动编制全区社区建设新规划,已创建市级示范街道1个、示范社区6个、区级合格社区14个,并承办了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我区社区建设被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