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水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暗色水鸡

名称类别【中文名称】暗色水鸡[1]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Gallinula tenebrosa

【命名时间】 Gould, 1846

【英文名称】Dusky Moorhen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

外形特征

暗色水鸡

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跖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

分布范围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暗色水鸡分布图

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2])

生活习性

暗色水鸡

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食谱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有小螺蛳、蚊子、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如水稗、葎草、薄荷、藜、浮萍、水藻、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等。

生长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

暗色水鸡

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

巢的大小:外径24—30 cm,内径14—15 cm,巢高18—20 cm,巢深3—7 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

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