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分异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重力分异说(gravitational differentiation hypothesis)是由别洛乌索夫(В.В.Белоусов)于1951年提出的大地构造假说,认为地球最初是冷的、固态的,在放射性热的作用下,地壳下层物质熔化而引起重力分异作用,轻的物质上升,重的下沉,形成垂直流,引起地壳的垂直运动。由于深度不同、压力和温度的条件不同,熔化和分异作用的发展是多层的。主要有两层:浅层中具较强和较快的分异作用,是地槽中剧烈地壳运动的原因;深层中则为较缓慢的分异作用,是地台中缓慢地壳运动的原因。浅层分异作用开始早结束早,使地槽转为地台。深层分异作用继续进行,使已稳定了的浅层局部重新活动,产生地台活化现象。在重力分异过程中,在热能消耗后,当其再行聚集而达到一定程度时,熔化和分异作用又重新开始,构成一个构造旋回。这个假说强调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槽—地台说的理论基础。[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