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政村隶属隆阳区汉庄镇,地处汉庄镇西北边,距汉庄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区25公里。东邻永昌镇,南邻岩箐村,西邻杨柳乡,北邻板桥镇。辖朝阳、河西、河东、上河、黄草坝、干河、黄泥坑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2户,有乡村人口1126人,其中农业人口1126人,劳动力6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5人。
全村国土面积31.5平方公里,海拔1852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3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152亩,人均耕地1.02亩,林地410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7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樊相镇青岗村青岗村地处长垣县西北12公里,樊相镇西南5公里处,土地总面积683.3公顷(耕地、林地、水面、坑塘、交通道路、水利沟河、未利用土地面积),其中耕地面积7458亩。全村居民1382户,总人口5426人,人均耕地面积1.42亩,是长垣县较大的村庄之一。青岗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红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等;蔬菜瓜果类有大白菜、胡萝卜、黄瓜、西红柿、辣椒、菠菜、桃、梨、苹果等。
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束缚和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古老的生产工具,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低,产量不高。小麦单产60-100来斤,秋粮好收成也不过50-60来斤,棉花10-15斤(皮棉)。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一遇荒年轻者减产,重则绝收。为了生存,村民们就要背井离乡,逃荒要饭,苦度生涯,天天挣扎在死亡线上。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村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打打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生产形势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村民的生活水平相对的得到了改善。
1952年,一个合作化高潮在全国兴起,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已成为当时政治经济的总潮流,青岗村积极响应当地号召,率先在本村成立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等农业生产管理组织。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和经济所有制的变革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到1965年,青岗村的农业生产各项管理制标,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粮食总产81713斤。
1977年-1984年,浩劫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党的兴国富民政策全面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生产尽头空前高涨,千方百计的在发展生产上下大功夫,花大本钱,使粮食连年获得丰收。1983年,夏粮小麦单产达到500斤;秋粮突破800斤,皮棉90-100斤农业总产值三年翻了一番。
1984年- 4004年,20年的恰逢改革盛世,物阜粮丰,政通人和,积极腾飞,全面的解决了数千年来村民所关心的温饱问题。目前,青岗村正处于众望再富,民心思乐,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崭新的时代,青岗人是伟大的,青岗村大有希望。
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毛泽东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7年开始党号召兴修水利,长垣县委、县政府遵照党和政府的号召和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水利建设工程。开挖干渠、修支渠、建斗渠、设毛渠一整套的引黄灌溉工程在长垣县,在青岗村修建起来,对当时青岗村的水利灌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周全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使水利建设走了一些弯路,加上后来的“大跃进”和“共产风”的盛行等人为因素,使青岗村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性的大倒退。尽管这次水利建设工程有些不尽人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锻炼了青岗人坚强的革命意志,体现了一种敢于同天斗、同地斗,勇于吃苦、敢于拼搏的“青岗精神”。虽说灌溉效率低,但是对于青岗的农业丰收起到了不可磨灭功劳,直到今天有些工程还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排涝方面更加明显。
三 、尊师重教发展教育是业
青岗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大队)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建国以来经过青岗村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青岗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党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方针,即:“群众办学,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1958年,青岗村又办起了青岗民中,后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青岗中学,为樊相镇在青岗村设立樊相三中提供了方便。
建国以来,青岗村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极大努力,特别是近30年来,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数十万元曾多次对校舍进行改造和整修,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目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大道了100%。由于青岗村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青岗学校受过教育的青岗人走向社会,走向国家岗位和在外地生活的多达千人,其中硕士学位的4人,本科生25人,大专学历的就有上百人。成为国家高级干部的1人,县、处(团)级以上的10余人,科级干部20余人,他们在国家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积极地做贡献。
四、 交通道路畅通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建国以来,青岗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大队)的正确领导下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多次改造和整修,使青岗村的道路和出行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1997年以来,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积极筹资数十万元对村里的主要道路四街八巷进行了彻底修建,由原来的砖土路面改修为水泥和柏油路面。 2004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又对村里的四条道路进行了路面硬化,至此,使村里的所有道路都成为了下雨不踏泥,刮风不扬尘全天候畅通道路。村民们说得好:“泥路变通×,旧貌换新容,路平人心顺,道畅财源通,美得宜弘扬,全村齐欢腾,媒体多报导,齐赞公仆情。截止到2005年,村外四条乡级公路全部硬化了路面,群众自发地为村两委请功,长垣电视台在重要新闻节目里进行播放,号召全县向青岗村学习。
五、发展民营企业改革劳动结构
解放前,青岗村是没有象样的工业的,只有几家小手工作坊,如:木工作坊,只能制做一些粗糙的小农具、小家具和“土料”铁业,也叫铁器铺,只能修修打打,制不出象样的器具;还有染坊、糖果糕点制作、酿酒、糖房等。解放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青岗村的村办企业、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大队、生产队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加工厂,作坊等,如:村里有机械加工、零部件加工、冶炼、榨油、粉坊等。各生产队也效仿大队的模式办起了小加工厂,大都为粉坊、榨油,个别生产队加工项目更多一些。这些集体性质的企业大都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或在上级的计划经济的范围内组织生产。对于当时的需要换来了资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社员也得到了实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青岗这片沃土,使青岗这个古老的村庄又焕发了青春,唤醒了沉睡多年的青岗古集,激活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岗集又复兴起来了,各家商号悬挂东西大街南北大道,200多家商贾相争于青岗地区商机,日用百货、土特产、农业资料、五金电料、化工原料、农业机械等五花八门,各种商品令郎满目令郎满目要有尽有。有的商户还把商脚延伸到县镇一致大中城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