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乡,地处九甲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61公里。东邻新平县 ,南邻甸坑村,西邻果吉村,北邻果吉村。辖争山、罗家等9 个村民小组。至08年底有农户435户,有乡村人口1627人,其中农业人口1620人,劳动力7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60人。
全村国土面积33.4平方公里,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7.5 ℃,年降水量170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蚕桑、核桃、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83 亩,人均耕地1.47亩,林地13290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0.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9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畜牧、林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83亩(其中:田476亩,地1907 亩),人均耕地1.47亩,主要种植粮食、蚕桑作物;拥有林地1329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31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1.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亩;草地0 亩;荒山荒地32818亩,其他面积1606亩。有 铅、锌、石棉等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33户通自来水,有2户饮用井水,有432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9户(占农户总数的59.5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7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74户(分别占总数的86.21%和85.98%)。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2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农用运输19车辆,摩托车14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0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8户;建有小水窖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全村有 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8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1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0.9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5.98万元,占总收入的66.06%;畜牧业收入 42.24万元,占总收入的19.1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499头,肉牛112头,肉羊227头);渔业收入0万元;林业收入16.8万元,占总收入的7.6%;第二、三产业收入15.13万元,占总收入的6.85%;工资性收入2.97万元,占总收入的1.34%。农民人均纯收入89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林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9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7人(占劳动力的 6.1%),在省内务工30人,到省外务工17人。
人口卫生该村至08年底有农户435户,乡村人口1627人,其中男性881人,女性746人。其中农业人口1620人,劳动力770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少数民族混居地),其中彝族409人,哈尼族200人,其他民族874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人,占人口总数的0.6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53人,参合率89.31%;享受低保25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卫生室面积为5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2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113户,占农户总数的25.98%。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802平方米,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83人,距离中学22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9人,其中小学生83人,中学生26人。
人文地理境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曲径通幽、流水潺潺的锁口桥,有秀丽的梯田,壮观迷人的高山云雾奇观,原始的拉祜山寨、彝族村寨、错落有致的核桃林、历经沧桑的茶马古道、充满神奇色彩的神祖房和民间古墓碑,可以体验拉祜族、彝族的风俗民情,观看彝族跳歌,倾听拉祜族对山歌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