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汽车行驶时能在短时间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制动性也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自从汽车诞生之日起,汽车的制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汽车行驶车速的提高,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明显。制动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等情况有关。所以,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行驶的重要保障。[1]
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是指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是制动性能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制动距离与汽车的行驶安全有直接的关系,它指的是汽车空档时以一定初速,从驾驶员踩着制动踏板开始到汽车停止为止所驶过的距离。制动距离与制动踏板力以及路面附着条件有关。制动减速度反映了地面制动力,因此它与制动器制动力(车轮滚动时)及附着力(车轮抱死拖滑时)有关。由于各种汽车动力性不同,对制动效能的要求也就不同:一般轿车、轻型货车的行驶速度高,所以要求其制动效能也高;而重型货车行驶速度相对较低,其制动效能的要求也就稍低一些。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过程实际上是把汽车行驶的动能通过制动器吸收转化为热能,汽车在繁重的工作条件下制动时(例如下长坡长时间、连续制动)或高速制动时,制动器温度常在300°C以上,有时甚至达到600?触700°C,制动器温度上升后,摩擦力矩将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称为制动器的热衰退。所以制动器温度升高后,能否保持在冷状态时的制动效能已成为设计制动器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汽车在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称为抗热衰退性能。制动器抗热衰退性能一般用一系列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保持程度来衡量。根据国际标准草案ISO/DIS6597,要求以一定车速连续制动15次,每次的制动强度为3m/s2,最后的制动效能应不低于规定的冷试验制动效能(5。8m/s2)的60%(在制动踏板力相同的条件下)。制动器抗热衰退性能与制动器材料和制动器的结构型式有关。
此外,汽车在涉水行驶后,制动器还存在水衰退的问题。当汽车涉水时,水进入制动器,短时间内制动效能的降低称为水衰退。汽车应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原有的制动效能。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即制动时汽车不发生跑偏、侧滑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制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制动跑偏、后轴侧滑或前轮失去转向能力而使汽车失去控制离开原来的行驶方向,甚至发生撞入对方车辆行驶轨道、下沟、滑下山坡的危险情况。一般把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称为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在试验时常规定一定宽度的试验通道(如1。5倍车宽或3。7m),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合格的车辆在试验过程中不允许产生不可控制的效应使它离开这条通道。
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称为“制动跑偏”。造成汽车制动时跑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动力不相等;二是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制造、调整误差造成的,汽车究竟向左还是向右跑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而第二个原因是设计造成的,制动时汽车总是向左(或向右)一方跑偏。
侧滑是指制动时汽车的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其中最危险的情况是在告诉制动时发生后轴侧滑,此时汽车常发生不规则的急剧回转运动而失去控制,严重时甚至可使汽车调头。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汽车的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弯道行驶而是沿弯道切线方向驶出,和直线行驶制动时转动方向盘汽车仍按直线方向行驶的现象。
侧滑和跑偏是有联系的,严重的跑偏会引起后轴侧滑,而易于发生侧滑的汽车也有加剧跑偏的趋势。失去转向能力和后轴侧滑也是有联系的,一般汽车如果后轴不会侧滑,前轮就可能失去转向能力;后轴侧滑,则前轮常仍有转向能力。由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制动时若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拖滑,就可能出现后轴侧滑;若能使前、后轴车轮同时抱死或前轴车轮先抱死、后轴车轮抱死或不抱死,则能防止后轴侧滑。不过若前轴车轮抱死,汽车将失去转向能力。
制动跑偏、侧滑和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发生人身伤亡的交通事故中,在潮湿路面上约有1/3与侧滑有关;在冰雪路面上有70%-80%与侧滑有关。而根据对侧滑事故的分析,发现有50%是由制动引起的。因此,从保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的角度出发,首先不能出现只有后轴车轮抱死或后轴车轮比前轴车轮先抱死的情况,以防止危险的后轴侧滑?鸦其次,应尽量少出现只有前轴车轮抱死或前、后轴车轮都抱死的情况,以维持汽车的转向能力。最理想的情况是,防止任何车轮抱死,前、后车轮都处于滚动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确保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因此,各国都制订了一些规范来对汽车制动器的制动性提出要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