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窑山村位于宁海县西部,距县城13公里。原属西溪乡。1992年划归黄坛镇。古有瓦窑,村处山区,因以为村名。辖瓦窑山、张家井2个自然村,共148户,512人。村民以严、杨两姓为主,并有王、俞、周等多姓。杨姓于元末明初自横坑村迁此。严姓于明万历元年(1573)自黄坛迁此。全村经济以山林为主,人均耕地0.44亩,粮食能够自给。1978年,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忠出席省党代表会议,并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91年,村被评为县林特生产先进单位,是县重点杉木基地村之一
以林为业瓦窑山村在山下坪北1.2公里的狮子山东麓,东北石佛岗海拔586.9米,村西北有朝天门,悬崖绝壁,山势险峻。村居谷地,四面环山,村民自称“大山之子”。村域以山为界,东界为黄坛镇的张家山、里岙、下林、上林4村之山;西与黄坛镇的徐家村、坪岭村,深镇的马岙村、龙宫村山相接;北与南溪温泉保护林相连;东北5公里为鹿颈 ,过 即为闻名的南溪温泉。大溪自村东流过。南面有峡口,宽约200米,为出村之通道。全村山林面积11066.5亩。其中杉木基地1100亩,毛竹山1990亩,疏林、薪柴山7876.5亩。主要树种有杉、松、木荷、樟、青栎、漆、白栎、栗、乌株、枫、乌杉、毛竹等数十种。
1951年土地改革时,山林大部分给农民个人所有,少数留归村公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农民所有山林全部入社,转归集体所有。进入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给农户责任山7996.5亩,自留毛竹山480亩。1985年实行承包制,分山到户,全部山林转为农民自留山,人均疏林、薪柴山16亩,毛竹山4亩,合计20亩。集体杉木基地山1100亩。农户开山护林积极性很高。1981~1992年,发展扩边毛竹山370亩。1987~1992年,发展杉木260亩。村委会发动群众讨论,制订村规民约和《护林公约》,加强护林管理,违者严处。
瓦窑山村集体杉木基地1100亩,分布在龙潭520亩,荒田湾、上宅林300亩,鹿颈山交280亩。50年代初,这里都是荒山。1971年开始开发。村领导决定,将原来3个生产队分成6个生产小组,落实任务,向荒山进军。首批开发龙潭荒山,就地育苗,就地造林,开展竞赛。给每亩补助资金6元。至1974年,完成翻土种树任务。此后一鼓作气,至1977年的3年内,先后开发鹿颈、荒田湾、上宅林荒山,总计种杉树苗1100亩,全部荒山绿化。护林组每年上山精心培育,使树苗快速成长,至1992年,莽莽林海,郁郁葱葱,一株杉木重在百公斤以上的比比皆是。龙潭基地有一株杉木,高15米,胸围1.1米,重约600公斤,生长速度惊人。全部基地杉木蓄积量13200立方米,年已能产杉木100多立方米。
致富资源山林传统产品为毛竹、竹笋、木炭和薪柴。多年来,利用毛竹副产品--竹箬、嫩竹、竹丝等,沤成竹浆,加工土纸,作为卫生用纸和迷信用纸,产品主销宁波、奉化等地,收入很微。1970年,转向竹器加工,建立副业操作组154人,添置劈篾刀、竹锯、卷刨等工具,生产谷箩、土畚、麦笠、棉花箩、筛子、篾席、竹簟、竹床、竹椅等竹制品,经供销社销往省内外。1971年,副业组收入16.5万元,户均1650元。后逐年提高,至1981年,收入23.3万元,户均2230元。1985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副业组解散,各农户自行加工出售。1970年,还购置车木机4台,圆盘锯3台,建立木材半成品加工厂,生产木材小方条,销往宁波。年产值2.7万元。1978年,因不景气而关闭。1992年,全村林副业收入有:集体杉木基地,年收入8.2万元;柑桔100亩,收入3.5万元;农户产出毛竹60万公斤,收入15万元;毛竹笋10万公斤,收入16万元;合计林副业收入42.7万元,占全村总收入80%以上。

1949年以来,随着山区资源逐年开发,村民生活逐步改善,村级经济逐渐富裕。1968年,瓦窑山、徐家、大庙坪3村联建山下坪水电站1座,至1979年投资2.6万元,全村接通民用电。1971~1976年,投资21万元(含义务投工8500工),在越溪围成群英塘,面积200亩。1980年,投资5万元铺设管道,全村农户用上自来水。1982年起,每年为农户支付教育基金1600元。投资2万余元,在大溪上建钢筋混凝土大桥,长42米,宽2.6米。1991年,投资1.8万元,为全村安装闭路电视,可收看6个以上频道的电视、录像节目,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改善交通条件,进一步开发瓦窑山、西溪、上林和伍山林场2万多亩山林资源,1991年7月,“三村一场”成立领导小组,联合筹建西溪至南溪温泉公路,长10多公里。建成后,对宁海西部山区经济和温泉开发,均有较大价值。村民收入,1981年落实农业承包责任制时,人均480元,比1952年120元增加3倍多。1992年,人均收入1020元,比1981年增加1倍多。全村80%农户盖起三间二层楼房,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