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北京市宣武区牛街牛街是北京市宣武区牛街街道内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街的一段街道,因为在这条街上回族聚居而闻名,亦因为在这条街上拥有牛街礼拜寺而闻名于世。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回教寺院,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缮装饰。寺院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

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 殿宇宽敞, 殿内圣龛遍雕阿拉伯文和各种花卉图案; 唤礼楼是一座歇山顶重檐方亭建筑; 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 重檐攒尖顶,构件装饰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 牛街清真寺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

牛街这个名称的历史远远没有这条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无牛街的记载,只有一条名叫“礼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经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民间认同。

牛街档案

◆名称来历: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石榴园的居民区简称为榴街。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

◆地理位置:北京市宣武区。

◆历史渊源:宋辽时期建了礼拜寺,回民愿意住在礼拜寺附近,经过沧桑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牛街。

◆消费客群:穆斯林群众,喜爱民族小吃的食客。

◆牛街之最: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牛街特色:伊斯兰文化。

◆主色调:绿 (牛街建筑的主色调是绿色的,不管是店铺还是礼拜寺都是穆斯林群众喜爱的绿色)

◆特色小吃:面茶、豆汁、豆腐脑、豆面丸子汤、卤炸豆腐、杂碎汤、漏鱼、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豆馅火烧、豆馅酥、蜂糕、碗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江米凉糕、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卷果、爆肚。

◆公共交通:公交10、48、626、717路牛街站下车;公交5、38、6、特5、687、715、109、613、381路牛街路口站下车前行50米即到。

牛街解放后的历史

1949年后,牛街成为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象征,很多国家领导人专程视察、参观和考察过这里。1997年,牛街危改一期工程上马,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马,牛街及其附近地区的“危房”大多拆除,胡同肌理被完全破坏。2003年新牛街大街通车,新牛街大街长670米、宽40米,两上两下四车道,在宽阔的大街面前,作为文物保存的牛街礼拜寺如同盆景一般渺小。

乘车路线:10、48、626、717路牛街路口南下车。5、6、38、57、109路牛街路口西下车。

2、云南省彝良县牛街镇地理

牛街镇位于云南省彝良县东北部,东经104°21′-104°37′,北纬27°45′-27°50′,东邻柳溪乡,南与龙海乡毗连,西界盐津县,北与四川省筠连县蒿坝乡接壤。海拔520-1954米,面积175.69平方公里。全镇地形西面高,东北低,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沿江对峙。

气候

江岸气候温和,夏季炎热;靠近朝天马森林的三合林区一带则"十月大雪飞,三月还降雪"。河谷地区年均日照863.4小时,属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两种气候类型。是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立体气候显著的山区镇。

区划

全镇辖11全村,255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只。其中农业人口37414人,非农业人口只。国民生产总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

历史

牛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芒部土司归附明朝,次年随芒部府隶云南布政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随芒部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雍正五年(1727)随镇雄复隶云南布政使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镇雄划归当年始设的彝良县至今。

明、清时期,因地连黔蜀、位居要冲、山深林密、广产竹笋,致采笋人云集,内地逃荒避难者藏慝林中。境内民众良莠不齐、纷争时发,故先设武职后文官治理。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今果稠衙门坪设簸酬长官司(武职)。清雍正四年(1726)设武官千总1员。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七日设牛街府知事(文官)。光绪三十四年始为彝良县牛街分县。民国33年(1944)7月31日撤分县置县辖牛街镇。

1950年4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彝良县人民政府牛街区公所。后多次改建制为人民公社、区。1988年3月设为牛街镇人民政府至今。

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水资源、特别是矿藏、林业资源尤以突出。年出水量1.05亿立方米。白水江年出境水量27.64亿立方米.小干溪平均流量6.34立方米/秒,上有电站2座,装机容量900千瓦。

境内已知无烟煤储量5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上亿吨,也有铁、铜、水晶石等。有各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人造杉木林1.5万亩,柑桔林3300亩及成片竹林。现年产干笋20~30吨,鲜笋加工远销日本。

工农业

境内主产玉米、也产稻谷、小麦、红薯、马铃薯。1950年后注重改良土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都进行石来面地,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80年代始大量使用化肥,引进杂交良种,实验、推广多项农业科技。

清代已产煤、铜,但生产方式原始,产量低下。1958年牛街万和厂开展手工业生产,产斗笠、竹筷、针筒,毛巾等10余类产品。针筒、竹筷销云贵川3省。

50~70年代主要工业为采煤、酿酒。1972年牛街国营煤厂产煤1300吨,国营酒厂产酒441吨。1959的兴建牛街小高炉铁厂,始有以电作动力的工业,1961年因产品质量低被关闭。1981年末装机400千瓦的小河电厂发电。1989年投资400余万元始建牛街造纸厂。1992年乡镇企业169个(其中镇办企业5个),从业人员538人,企业总收入200万元。

交通

牛街地处昭通、镇雄等地入川要道。乾隆年间即有驿道入川,但货物运输全凭人背马驮。1959~1968年牛街至柿子坝木船航运线通航,为境内外货物运输主渠道。1969年始通牛筠公路,1971年角牛公路通车,1977年修通牛街大桥,运输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今处角奎至筠连、镇雄至盐津的公路交叉点上。

3、云南省石屏县牛街镇牛街镇位于石屏县南部,距县城5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611.2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3个自然村,158个村民小组,27177人,居住着彝、汉、哈尼、傣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93%。耕地面积4.5万亩,最高海拔2551米,最低海拔259米,年降雨量780—920毫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

牛街镇地域广阔,矿产资源、农特产品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尤以矿产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著称,已探明的优质无烟煤储量2048万吨,铅储量有1.3万吨。农特产品中的牛肉干巴味美质优,闻名遐迩;那刀辣以色鲜味香,辣口不辣心而久负盛名;牛街石榴果肥、粒大、核软、甜味足而著称;人头梨、核桃、喇麻豆、甜菜、葵花子以其独特的品味而远近闻名。

4、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牛街乡牛街乡位于洱源县东北部,位居东经99度59秒,北纬26度15秒。,海拔2115米,离洱源县城20公里,距大理州府下关80公里,距省城昆明480公里。明代初叶,当地人择十二属中的“丑”日作街期,故名。清康熙以前,该乡是浪穹县的观音山里,后划归鹤庆。1923年鹤庆人杨金凯籑辑的《鹤庆县志》中记载:“洱源志载:治东观音山里久改隶鹤庆,而翁、马、张、桑、段、恒、卢、骆八姓虽散处鹤庆,仍属浪民,粮田亦然,是西区观音山实割自洱源。故洱源志于改隶时代年月既未详,鹤志则更无之,即西区之人亦若竟不自知由洱源改隶也。”1958年1月21日,经大理州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久属鹤庆县的牛街区(包括牛街、上站、大松坪3个乡)划归洱源县,共划入3236户,13913人。该乡福和、福田、大松坪3个村公所,及拉渣坡、三家村、天官坟、四十里坡等村属高寒山区,其余为坝区。

牛街乡境内地形主要以河谷盆地(平坎)相结合,地形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最高点马鞍山顶3958米,最低点西甸洛书弥茨河入口2029米。东西横距11公里,南北纵距16.5公里。牛街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4.5℃,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全乡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28648亩,人均1.27亩。森林覆盖率28.9%,灌木覆盖率24.7%,占全县第三位,在坝区8个乡镇中名列榜首。全乡辖11个村公所、64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农业社、68个自然村。1990年末,总户数4671户,总人口23188人。其中农业4402户,22495人,非农业269户,69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人。境内现有8种民族。其中白族19911人,占85.8%;汉族3030人,占13%;彝族174人,傈僳族38人,纳西族28人。

境内地热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农牧业是牛街乡重点产业。主产稻谷、包谷、蚕豆、杂粮,特产荷包豆。牧业以乳牛、生猪饲养为主,肥猪出栏率47%,山区养羊业在坝区乡镇种名列前茅。福和、福田、太平等村的小煤窑发展较快,年产4.89万吨,供应全县及大理市部分地区生活用煤,全村由乡村企业384个,从业人员1335人,总收入355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