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吴旻也是一个复姓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男,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家,开创了我国的人体细胞遗传学新领域,创建了第一个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组,在国内第一个开展了先天性畸形的产前诊断。
1925年12月出生;
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1961年原苏联莫斯科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同济大学助教,中央流行病研究所助研,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海夏日哈卫生所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由他主持的《人类和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在我国的创建、发展和主要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体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体外恶性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在病因和癌变研究中应用》,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易感人群的检出和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与卢惠霖教授合作全面介绍了优生学的发展历史和功过,对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食管癌研究中,倡导癌症的基因治疗,取得首创性进展。发表中文、英文、俄文论文300余篇。
主要成就与贡献
一、开创我国的人体细胞遗传学新领域。1958年在莫斯科读研究生期间,首次应用现代技术开展动物和人体肿瘤细胞克隆和染色体研究,引起苏联老一辈遗传学家和生物医学界同行的关注和赞赏。1961年回国后,开创我国人体细胞遗传学和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立足于我国条件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染色体技术,推广到全国,并将其用于产前诊断、临床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对我国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1961-1985年主持的《人类和哺乳动物细胞遗传学在我国的创建、发展和主要成就》,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首次提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遗传病因和规模预防策略。70年代起深入食管癌高发现场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80年代初提出在食管癌高发区通过检出易感个体进行有效而可行的规模预防策略,并领导科研组建立各种检出易感个体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1979-1991年主持的《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易感人群的检出和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在国内首倡并开展对人类疾病进行基因治疗。70年代在他撰写的《医学遗传学进展》中明确提出通过“遗传工程学”治疗缺陷基因的可能性。1986年在"863"资助下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发展了一种从人癌细胞中分离抑制亲本细胞生长,促使其分化的cDNA序列。1978-1986年主持的《人体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体外恶性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在病因和癌变研究中之应用》,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利用各种渠道向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反映启动"我国人类基因组"重大项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并组织落实了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重大项目。
五、打开我国优生优育研究的禁区。1979年在中国遗传学会第一次人类和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上,作了《关于优生学》的报告。结合我国人口状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优生学的意义、历史和目的,提倡开展优生优育研究,使之成为贯彻执行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组成部分。发表有关论文10多篇。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教授,博士后(英国里丁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香港“中华建筑管理协会” (CRICM)理事,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协会(CIOB)会员,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他早年在跨国公司的建筑或生产一线工作了6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在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著名高校从事了7年的研究工作。已公开发表了62篇论文,含专著,多为第一作者。他的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生产或建筑管理领域国际一流的期刊上。有30多篇次进入国际三大检索。主持或主研过12个课题,7个国际合作课题,1个国家级课题(主持)。这些项目的经费累计达一千多万,全部用于购买昂贵的试验器材,做试验,学术交流,出版资费,和支付人员工资。在EOQ-JIT这一领域,他的研究走在国际最前缘。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研究员女,江苏南京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法国普瓦提埃大学、里昂第二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在欧美从事研究多年。现任职于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研究领域为明清天主教史、中外关系史。曾编有《〈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校注》 (中华书局,2006),在《历史研究》、《九州学林》、《法国汉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及译著多篇。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吴旻,副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