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浪(1916-1993),原名吴国昌,化名沙浪、高志德。1916年3月10日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乔子玄乡马村。1937年2月参加革命,历任中共合阳县委宣传部长、陕西省委机关总务科长、韩城工委书记、韩宜游击支队政委、韩城县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渭南专署副专员、陕西省总工会主席、第一副主席、渭南地委第二书记、渭南专署专员、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委办公厅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省人防办主任等职。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第八届执行委员,政协陕西省第二届常委,中共陕西省委第三届和第四届候补委员、第五届委员,陕西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沙浪出生于耕读之家。1932年考入芝川镇县立第二高级小学,1934年就读于韩城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他从学校摇铃的工友苏史青(中共党员、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处借阅蒋光慈、郁达夫、巴金等人的进步书籍,扩大了视野,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6年下半年,他和高士秀等村里几个青年,组织了一个自修班,以念书为名,订阅进步书刊,经常讨论国事。期间受苏史青的引导和帮助,接受了进步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10月,在本村任小学教员的吴沙浪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介绍人张启秀在山西牺牲,党组织确认为1937年2月)。1937年参加过抗敌后援会,负责组织工作。1938年1月,吴沙浪受党指示,参加了杨虎城部一一七师为抗击日寇入侵的沿(黄)河学生军训队,结业后回韩城。
1938年1月,吴沙浪在本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发动和带领农民群众,展开了反高利贷斗争。1939 年,吴沙浪任中共韩城县芝阳区委副书记。1939年8月,经中共陕西省委安排,在韩城县委书记段亦文带领下,赴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理论、党的知识和军事课程。1940年4月结业后,由省委派任中共合阳县委宣传部长,分管合阳县东北区工作。因他的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上级通知他第二次赴陕甘宁边区。
1941年8月,吴沙浪到中共陕西省委工作,化名沙浪,先后任陕西省委机关总务科助理员、事务秘书、总务科长。1942年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分委合并,成立了关中地委,实行精兵简政,撤销科室,吴沙浪为事务秘书,1947年2月,回韩城任工委书记。
1947年8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韩城的两个组织系统合并,成立韩宜中心区委,韩城游击支队改称韩宜游击支队。吴沙浪任韩宜游击支队政委。
1947年10月11日,王震将军率西北野战军第二、第四纵队解放韩城,全歼守敌3000余人。吴沙浪带领韩宜支队全力配合支前。韩城第一次解放后,蒋军胡宗南不甘于失败,调集重兵反扑韩城、黄龙地区,企图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西北野战军第二、第四纵队北移跳往外线。国民党军反扑未逞,转而残酷围剿地方游击武装。韩宜支队吸引了敌数十倍的兵力,敌先以三个旅,后以七十二团整团的兵力进剿,企图一举消灭韩宜支队,并悬赏捉拿吴沙浪。形势极为严峻,韩宜支队被迫突围转移,离开了韩城地区。
1952年10月,吴沙浪调陕西省总工会(曾一度更名为陕西省工会联合会,后复称陕西省总工会)任主席,1953年6月,省委批准成立党组,吴沙浪任党组书记。
1953年5月和1957年12月,吴沙浪先后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两次当选为执行委员。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吴沙浪两次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率团经莫斯科分别出访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交流和访问活动。
1959年7月,在政协陕西省第二届一次全体会议上,吴沙浪当选为常委。1960年11月和1963年11月,在中共陕西省第三届、第四届党代会上,吴沙浪两次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
1965年 5月,吴沙浪担任陕西省农业银行行长。10月,省农业银行并入省人民银行,他负责并主持了两行合并工作。1966年3月,吴沙浪调任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
1968年5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吴沙浪为委员,担任省革委会办事组副组长。1971年2月,在中共陕西省第五届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1974年2月任陕西省委办公厅领导小组副组长。在此期间,吴沙浪在不正常的环境中,坚持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排除干扰,努力做有益的工作。终因抵制“四人帮”在陕西的代理人的倒行逆施,被排挤出省委机关。
1974年10月,调任陕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全面主持机关和系统的组建和领导工作。1979年6月,任陕西省人防办主任、党组书记。
1993年5月31日,吴沙浪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终年77岁。吴沙浪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领导干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忠心耿耿、英勇机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联系群众、勤政廉洁、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和高风亮节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