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挺进大别山战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战役成果

挺进大别山战役

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57年后的今天,怀着对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辗转奔波于鄂豫皖边界的数个县、市,追寻刘邓大军的战斗足迹。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这时,我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敌人突围部队。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最后敌军全部被压到烂泥及膝的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这场战斗全歼蒋军5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

背景介绍大别山之所以知名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所致。抗战结束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二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显然一直受共产国际排挤的,时任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志向决不在此,他要的是彻底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抗战结束刚结束时,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仅仅是在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天才的毛泽东,竟然在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三年前,就开始寻找打过长江占领全中国的策略,他研究了长江沿线地形,最终惊异地发现,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武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这一天才的发现,既是改变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胜负手,也是一招定乾坤的,蒋介石统治中国的局面也从此进入到土崩瓦解阶段。

军事壮举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注定是一着险棋。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也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到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黄泛区”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积水没膝,深处及脐;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些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蒋介石曾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这时,蒋介石如大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 气恼的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并且以很猛的火力来阻击刘邓大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面对此情此景,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说,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野战军先头部队打的果然很英勇,他们所有的步枪都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沿途不留一个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从头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说8月25日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并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的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随即,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刘邓大军没有后方,缺衣少粮,除自己设法解决饥寒问题外,还要同敌人作战。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邓小平日后说这段经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

重要意义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加速例如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是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

三是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后人评说1947年8月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解放军军史上的评价很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解放战争转守为攻的起点;二,将战火烧到了国统区;三,挺进大别山等于把刺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可直接威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这究竟是一步好棋还是一步臭棋,我想知道的人应该不多,也许作为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首脑刘伯承、邓小平以及挺进大别山的一些当事人是心知肚明的。

战争最有保障的是有后方作战,最忌讳的是被敌人包围。让刘邓大军脱离大后方,跳进国统区的包围圈,使我想到了1936年10月起的西路军西征。同样一支军队,历经了两次具有同样性质的战争经历。只是西路军全军覆没,而刘邓大军没有被消灭,是从12万变成了6万。从一支拥有重武器装备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变成了一支只有装备轻武器的曾经弥漫着低迷涣散情绪的部队。从西路军的西征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我看到了共产党的纪律,看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这是一支面对不公平待遇仍然毫无怨言的队伍,一支明知道自己去送死依然能不折不扣去执行战斗命令的队伍,一支具有超强的意志力的队伍。

在挺进大别山前,当时共产党的四大主力一野的前身在卫戍西北的党中央;二野的前身就是中原军区的刘邓大军当时出豫北渡黄河打到黄河南岸在鲁西南、豫南一带活动;三野(华东野战军,由原来的新四军主力组成)正在山东、苏北一带作战;四野(林彪部队)的前身是当时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条件最好的是四野的前身,因为四野的前身在东北具有中国97%的重工业基础,有着当时从苏军手中接手过来的资源和苏方的支持,有着1/3的中央委员及近10万共产党干部帮助和壮大其武装队伍。

条件最艰难的应该是二野和三野,二野的前身中原军区当时在豫北、豫南、鲁西南一带打得不错,却被安排放弃原来的战场挺进大别山。三野曾被计划安排渡过长江进军浙江、福建和江西,深入国统区。但陈粟的华野(后来的三野)没有去执行。如果这个计划能在不损失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得以实施,那么二野进军大别山,三野进军闽浙赣,那么南京几乎就被圈进了充满战火的战场。但这个战略是否能实施呢?是否能顺利地将中原军区12万军队插到大别山,将华野三个纵队10万军队插到闽浙赣呢?即使100%地完成了目标,仅仅20万军队插到没有大后方的国统区深处,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想法。如果不是刘邓具有超强的领军能力,恐怕这支军队已经不存在了,如果当时华野执行了渡江到闽浙赣作战的部署,那么估计最终的结果不是国共划江而治,而是划黄河而治了。虽然说历史是不允许想象的,但检讨历史,可以使后人认识问题,少犯错误。

现在,让我们来对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况做一次说明,我们会知道,就战术而言,挺进大别山是没任何意义的。

一野、二野、四野、三野是从原八路军三大主力120师、129师、115师以及新四军发展而来,而当时的129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中发展最快,最具有战斗力的的队伍;也是当时彭德怀组织“百团大战”的主力部队;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第一场战役“上党战役”也是该部队打响的。1945年10月上党战役结束到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前,该部队打过邯郸、闻夏、陇海、定陶、巨野、滑县、豫北、渡河征战鲁西南等战役。在通过这些战役,司令员刘伯承曾说过:“我们是铁匠的手,越打越粗”。从上党战役到挺进大别山前共歼敌20余万,而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不仅歼敌不多,而且12万的军队被打得只剩下一半。挺进大别山几乎就是千里大逃亡,重武器全扔光轻装前进(与红军长征中期雷同)。当时为了鼓舞士气,甚至把要求降低到“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程度。

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除了在大别山区打圈圈,肃清一些民团,拿下几座空城之外,几乎没什么大的发展。最后还是刘邓分兵,邓小平继续留在大别山转圈圈,刘伯承带领一支军队重新北渡淮河打运动战。当时军中已经对挺进大别山提出了怀疑:“千里挺进大别山,今又倒退500里”。但就是这么一进一退,原来12万的军队变成了6万人。当时让陈毅、粟裕带10万大军南下渡江进入闽浙赣时,粟裕就提出了南下不如留下,如果南下,10万军队预计会减员5万,如果留在中原作战,以5万的减员数字至少可以歼敌3-5个整编师,最终陈粟华野没有渡江南下。同样,如果刘邓不实施挺进大别山战略,而是继续放在中原与陈粟华野齐头并进,恐怕“淮海战役”提前一年就能打响,全国解放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

当时是为了减轻胡宗南对西北中共中央的压力才实施挺进大别山战略的,其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胡宗南兵力不过全国国军兵力的1/10左右,刘邓挺进大别山即使非常的成功,以区区12万力量蒋介石调国统区的兵力去阻挡已绰绰有余,怎么可能回调远在西北的胡宗南部队呢?说是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那更是一种宣传攻势,自欺欺人。那为什么毛泽东会作出挺进大别山的决策呢?从当时情况分析,延安被胡宗南占领后毛泽东几乎是夜夜不能安眠,身体浮肿,毛泽东在胡宗南的威逼下已经是乱了方寸。如果让刘邓、陈粟在中原立足灭敌,那么胡宗南、阎锡山、傅作义势必会成为瓮中捉鳖,但毛泽东的决策竟然是让两支分别是10万左右的军队一支进大别山,一支进浙闽赣,这不是灭敌,这最多就是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到别人家里捣乱。幸亏刘邓没有被消灭,陈粟没有执行渡江,才没有酿成历史悲剧。否则,中国将如印度、巴基斯坦;将如南北朝鲜;中国的大内耗、大分裂可能会延续百年。

相关看法经济基础一、挺进大别山是共产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军事,军事实际上政治和经济的延续,所以,军事实际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行动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讲,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后,国共之战一发不可收拾,国民党既腐败,又出师无名,共产党哀兵相抗,获得各阶层同情,民心所向,因此,从政治而言,内战仗虽然刚刚开打,已经注定国民党的失败。然而,国民党腐而不朽,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军事,而支持军事的却是经济,开战时,共产党无论从人口,还是地盘,经济实力都是无法和国民党相比的,同时,国民党身后还有源源不断的美援,可以说国民党的综合实力在当时是共产党不可抗衡的。

众所周知,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结果却是红四放弃川陕,有人说这是去接应红一方面军,其实这完全是次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经过10个月的战争消耗,拖跨了川陕根据地,战争潜力几乎枯竭,红四必须寻找新的地盘寻求发展。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所以,根据地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一般军友只看到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忽略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根据地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根据地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我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刘帅曾指出“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这一基本战略是世界战争、也是蒋介石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开始第一年是内线作战,也必须在内线作战,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以后,转入外线作战,也必须是转入外线作战,步骤是明显的。”“内线作战时,我们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解放区经济被破坏了,不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是不行的。”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路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大将在论山东的形势时曾指出“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因此,我军打出外线将是必然的选择!战略演变二、挺进大别山战略的演变。

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可以统称为“中原战略”,战略目标基本上是根据陕北和山东战场的态势变化而变化的。

5月初,陕北、山东虽然处在敌军重点进攻下,然而局势在我军掌握中,陕北我军发动蟠龙战役,山东我军拟发动孟良崮战役,形势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5月4日给刘邓电报:“... ...独立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来往机动... ...”这说明当时外线出击的地域是广大的中原地区,留给前方将领的余地很大。

陕北蟠龙战役和山东孟良崮战役后,敌军改变了策略,陕北胡宗南采取了10个旅绑在一起的战法,山东则在50公里正面集中9个整编师集团滚进,寻我军主力决战,我难以啃动,虽然还可机动,然而一来机动余地不大,二来面临敌军捕获我主力,一战解决问题的风险,毛泽东进行了变招,这就是山东著名的“七月分兵”,打到敌军身后,试图撕开集团敌军,获得歼敌战机。然而山东分兵后连遭败绩,陕北方面也面临敌军“一战解决问题”的巨大风险,毛泽东在7月23日致电刘邓,改变了5月初给刘邓军规定的在中原宽大机动的方针,要求刘邓“... ...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又令陈庚出豫西,吸引胡宗南一部。2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执行中央23日出大别山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和陕北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改变了既定的方针,要求刘邓直出大别山,其目的是不惜代价,打到敌人最敏感的部位,迫使敌军回援,减轻山东和陕北的压力。

28日,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刘邓军虽然取得重大战果,然而经过一个月作战,消耗很大,伤亡1万3千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伤员需要安置,部队需要整补,粮食、弹药需要补充,进军大别山困难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邓提出休整半个月,第一步出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同时表示内线山东敌人不能东调的情况下,还有战机,在出动前可在鲁西南继续歼灭敌军7-8个旅。毛泽东虽然复电同意刘邓的意见,然而却强调: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陈庚如果不能协助陕北调动胡军,打开局面,陕北将不能支持。实际上是对刘邓施加压力,政治高于一切,一旦陕北中央出现问题,谁能负得其责任?刘邓不得不在7月30日复电表示休整半个月后,直出大别山,至此,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基本成型。

但即便这样,出动也应该是在8月中旬后了,然而,刘邓大军真正开拔是8月7日,决策由刘邓制定,报中央批准,“中原战略”最终演变为8月初,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的战略行动。目标定位三、我军为何将挺进目标定在大别山

上面我讲了我军外线作战的必然,外线作战的根本目标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在形式不坏的情况下,中央采取了是稳妥出击的策略,即刘邓军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实施机动作战,然而,7月分兵使南线战局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挺进不深入,对国军的根本重地就威胁不大,自然无法达到吸引敌军回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目的,挺进不深入,刘邓军在敌军的追击下也没有依托,敌军完全可以利用其控制的交通线,来往集中兵力,达到各个击破我军的作战目的。因此,在7月下旬,中央将进军目的地选定了大别山,原因是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可以达到我军预期的战略目的。

历史必然性历史在47年8月的抉择 ---挺进大别山

鲁西南战役后刘邓大军原计划休整半个月行动,然而8月初的鲁西南风云突变,刘邓大军面临历史抉择。当时的形势是:水情连降暴雨,黄河水猛涨,即便敌人不炸堤,本身也有决堤的危险,黄河两岸出动了10几万民工修堤护堤,连部队一部也拉上去了,我军处在水淹七军的危险中我情陕北告急,山东告急。毛泽东29日电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陈庚如果不能协助陕北调动胡军,打开局面,陕北将不能支持。山东内线已被敌军击破,华野内线四个纵队无力再战;外线一路为3,8,10纵出鲁中,一个月行军打仗,连遭挫折,损兵6000,撤至鲁西南;一路为1,4纵出鲁南,遭到敌军合击,损兵近3万,丧失战斗能力,后经接应退入鲁西南。此后,华野5个纵队渡过运河,集结在郓城一线,躲在刘邓大军身后,构筑工事自保。此时,山东内外线均遭重创,形势危急。刘邓军虽然获得鲁西南大捷,士气高涨,然而,自身消耗严重,伤亡了1万3千人,炮弹消耗殆尽,伤员需要安置,俘虏需要消化,粮食和弹药需要补充,战斗力下降,难以连续作战。敌情由于华野外线损失惨重,躲入鲁西南,实际上是将山东敌人大量引向鲁西南,由于华野外线无力再战,敌军集中30旅于鲁西南大打出手,分五路对鲁西南形成合击态势,刘邓军承受了空前压力。地形鲁西南在地形上是个三角形,两条边是黄河于运河,地线是陇海铁路,我军处于背水作战的境地,是军事上典型的“死地”,敌军依托铁路和公路,可以迅速运兵,一旦在敌军完成鲁西南的战役合围,我军就将处于背水决战的地位,难以脱身。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8月初的鲁西南,天时、地利、人和皆于我不利,因此,鲁西南绝非久留之地,何去何从,必须立即作战抉择。

当时刘邓军不外乎有这样几条路可供选择:

1、返回豫北:这和中央的外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基本没有什么选择的可能。即便要实施北返,实际上此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当时我军既无这样的心理准备,又没有行动上的准备,在仓促之间,要渡过包括华野外线在内的20几万大军,基本不可能,同时这样的行动也是在敌军的预料中的,敌军正计划趁我北渡,迫我背水作战。退一步,即便北返成功,那么敌军将以少量兵力布防黄河,我军再要南渡作战,绝非一朝一夕,怕也再难以达成突然性,这样敌军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力量围剿山东根据地,后果如何设想?(即便没有这样,我军都丢失了沂蒙山根据地和胶东,损失惨重)可以说,这条路是没有可能性的。

2、在鲁西南和敌军大打:这条路更是天方夜谈,从我上面列举的作战条件看,我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简直就是一场背水的不利决战,也是国军梦寐以求的。

3、去豫皖苏:这条路实际上也不可行,因为当时,华野已经难以继续有效牵制敌军,刘邓进豫皖苏也没有机会机会休整展开,敌军大军尾随而至,无法拉开战略空间,我军依然是同敌军缠斗的局面,敌军依托其交通线,在较狭窄的空间内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对我各个击破,我军各部均没有喘息的机会,依然无法争取时间休整和战略展开。 4、向东、向西:没有可能性,敌军东西两面,均集结了重兵,一旦遭到阻击,我军难以脱身,就会腹背受敌。

综上所述,我军只有向南。由于敌军没有预料到我军会向南,因此,南面敌军还没有合拢,纵深更是空虚,我军可以出其不意,甩开大部敌军,拉开战线,大踏步挺进大别山,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在大别山先敌展开,而敌军集结进攻需要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我军就可完成展开动作,威胁敌军的根本重地,迫使敌军回援,从而实现中央的战略构想。

战役得失挺进大别山的得失

无可否认2野挺进大别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刘邓野战军主力由12万人降至5万多(另有3万3留置大别山坚持斗争),装备水平也极其低劣,这是“失”,但我们如果以此而认为挺进大别山失败了,那绝不是客观的态度,因为挺进大别山使中共获得了最大的战略利益。战略前途1、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最好战略前途,即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跟,这是军史所公认的,刘邓在挺进前向部队的口号是“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史书这样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毛泽东对挺进大别山如是说“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我们虽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是如果没有三军挺进中原,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们的12月会议是不敢开的,这个口号我们也是不敢提的。”“现在全国形势很好,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军在东北,华北,山东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扭转局面2、挺进大别山完全扭转了依托根据地抗击敌军进攻的情形,把战争引向了蒋管区,使得晋冀鲁豫根据地在长期得战争后得到恢复,陕北和山东根据地渡过难关。同时中野我军还建立了鄂豫、皖西、江汉、桐柏和鄂豫陕5个军区,辖31个军分区,成立了各级民主政权,并在3军经略中原的战略行动中逐步连成一片。为日后的战略决战,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我们来看看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的评价: “ 整个中原区,包括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到陕西的潼关、商县乃至湖北的江陵以东的广大地区,除了铁路沿线和一些战略要点还被敌人占据外,已经基本上连成一片,造成了我军可以南渡长江,西入四川,东迫江浙的战略进攻基地。”;“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下,在中原辽阔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歼敌正规军二十万人以上,歼敌盛县保安团队等武装十万人以上,将敌人在中原苦心经营二十来年的反动基础,一扫而光。这样,我们就剥夺了蒋介石在四千五百万人口这样一大块地区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养几十万兵的战略基地,使我军由无后方作战变为有后方作战。接着,各部队利用秋季作战的间隙进行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发扬了三大民主,掀起了练兵热潮,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术技术和战斗力,加强了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所有这些,都为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整个中原,准备了有利条件。”

挺进大别山战役

战略空间3、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空间,使得我军能够进行宽大机动,撕开敌军的重兵集团,而求得战机各个歼灭敌军,并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促使敌我态势发生根本转变,我军不仅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更是由于中原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我军对对中原地区敌军的战略大包围,刘帅自出大别山那时起就指出蒋军将被钉死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十字架上。

总之,刘邓大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奋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南线战场的伟大战略转折,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曾担任国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将军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大别山)。”[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