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封氏墓群于1961年03月0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目录名门望族
吴桥史籍的发端
吴桥县制沿革
名门望族[2]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南北朝时期讲门阀,景县的封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之一,其官位之高,人数之多,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吴桥和景县历史上有多时的共称期,考几处史籍,便可发现。
考封氏墓群址,为景县“十八乱冢”。《景县志》: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坟,俗称“十八乱冢”,它位于景县前村乡后屯村北一带。现墓群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约7米,墓群占地面积2000余亩。 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衡水古玩城小志》:封氏墓群,又名“封家坟”,俗称“十八乱冢”,系南北朝时期蓨县望族封氏家族墓。位于景县城东南十五里的安陵乡后村北,现存墓冢十五个,多数封土高五米左右,最高达七米,周长百余米,占地二十万平米。民国三十七年,附近村民挖开四个墓室和一个墓道,取出大批文物,后经北京文物界和当地政府派员征集考察,共得到三百余件,包括铜器十一件、瓷器三十五件、陶器三十一件、陶佣一百九十五件、玻璃碗两个、玛瑙珠四十八粒、铜印三方、墓志五合和志盖一方。其中四件青瓷仰覆莲花尊、两件四耳青瓷瓶、一件四耳青瓷罐等三十五件瓷器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上述三百余件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封氏墓群是南北朝时期重要墓群,所出土和未出土文物是研究北魏、北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吴桥史籍的发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封氏墓群:北魏至隋,河北省吴桥县。
1948年,在河北吴桥发现了封氏由北魏至隋代的家族墓群,有祖茔200余亩,墓冢耸立,从中发掘出大量文物,有墓志和随葬品,是研究北朝文化和封氏族史的珍贵文物资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艺美术词典》条“封氏墓群青瓷器”:封氏墓群是北魏至隋封氏家族的墓葬群。俗称十八乱冢。在河北吴桥。出土的青瓷器,制作精致,釉色莹润,造型优美,是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河北吴桥县发现东魏墓》,现魏封龙墓,有碑记一。另考,张平一:《河北吴桥县发现东魏墓》(《考古通讯》1956年6期)、《河北省吴桥四座北朝墓葬》(《文物》1984年9期)、《景县封氏墓群》(物资料档案)、《封孝琰及其妻崔氏墓志》(《文物春秋》1990年4期.)皆对吴桥有记,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言吴桥实指今衡水地区景县?
《读史方舆》卷十北直一:景州属县三: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在历史上吴桥、景县多相融合,分分合合,名称言吴桥或言景县多有之,故出现此状况。如涉及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之籍,言之也繁,有称吴桥者,有称景县者,更有称沧县者,实指今之景县。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高适,字达夫,渤海蓚人。”“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以上多出高适多类年谱。“高适,字达夫,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施蜇存 《唐诗百话》)“高适(701—765),字达夫,渤海蓨人(蓨今河北景县南),世居洛阳。”考据多处,语不详焉多处,至于高之出生年份也多不清,说法各一,但可以肯定的说,高适当时古代的记载应当所指现今的景县,只不过吴桥、沧州郡、景县在历史上有共称期罢了。
吴桥县制沿革
据清康熙版《吴桥县志》载:“陶唐时治水分九州,邑当兖州之分”。在奴隶社会时期,黄河流域分九州,吴桥属兖州。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吴桥县地属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置齐郡,今县地属齐郡。西汉西汉初,在今县地置安县、重平县。安县故城在今水波乡窑厂店,重平县故成在今铁城镇南三十里。安县属青州平原郡,重平县属幽州渤海郡。
东汉东汉东汉时废安县,今县地为 县,属州渤海郡;三国时为魏地,今县地仍为 县,属幽州渤海郡。西晋西晋泰始元年(265),在安县故址置东安陵县(因区分于扶风之安陵县,故加“东”字),后,晋室东迁,县地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燕所属。至北魏天赐五年(408),改东安陵县为安陵县,属冀州渤海郡。隋朝隋开皇六年(586),析东光县之东廊城置安陵县。
开皇十六年(596),析安德县(故址在今山东省陵县)置将陵县(故址在今陵县赵寨镇)。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
大业二年(606),析东光县之宣府镇得置安陵县。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安陵县属观州(今景县);将陵县属德州。
隋末,河北窦建德起义,占据此地,国号“夏”,后为唐灭。唐朝唐开德四年(621),析东光县之宣府镇复置安陵县。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安陵县属观州(今景县),将陵县属德州。
贞观十七年(643)安陵县划属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县治徙白社桥(故址今景县安陵镇)。宋朝宋景祜元年(1043),将陵县析长河镇,置长河县(故址今山东陵县境内),属永静军(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废安陵县,并入将陵县,靖康二年,宋室南迁,县地属金。金朝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将陵县之吴桥镇,置吴桥县(址今铁城镇)属河北路景州。
元设行中书省,吴桥县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河间路景州。明朝明洪武元年(1386),吴桥县隶属京师河间府景州。清朝清沿明制,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民国民国元年(1912),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隶属直隶省渤海道。
1914年,属属津道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吴桥县为河北省属县。抗日战争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9月,日军占据津浦铁路沿线,国民党吴桥县政府解体。
1938年初,国民党地方武装二路军在高家集(今属山东省宁津县大赵乡)设立吴桥县政府。
1940年末,二路军被八路军消灭,所属吴桥县政府亦随之瓦解。
1939年2月,日军侵占吴桥县城,组织吴桥县公署,隶属沧州渤海道道尹公署。
1941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在吴桥东光边境地区,建立吴桥县抗日政府,仍属冀鲁边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1944年4月,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合并为东南吴县抗日政府,隶属渤海区一专署。
1944年9月,东南吴抗日政府,复分划为东吴县抗日政府与东南县抗日政府。
1945年9月15日,吴桥县城解放,东吴县抗日政府进驻吴桥县城。
1946年2月,山东省政府决定按原疆域恢复东光、吴桥建制。吴桥县政府驻今吴桥镇,属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
1949年5月,吴桥县属山东省渤海行署沧南专区。
1950年6月,改属山东德州专区。
1952年10月7日,吴桥县划归河北省,属沧县专区。
1958年11月,吴桥县与故城、景县合并,仍称吴桥县。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桑园镇,属天津专区。是年12月20日,划归天津市辖。
1961年7月,吴桥、景县、故城三县分治,恢复原建制。吴桥县划归沧州专区,县治桑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