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猴头菌性平,味甘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试验反复证明,猴头菇药用价值不断地在挖掘出新的内涵,猴头菇的药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抗溃疡和抗炎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保肝护肝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脏血液输出量,加速机体血液循环。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猴头菇是蘑菇的一个种类,生长在柞树干上。刚生出时呈乳白色,逐渐转微黄,采集干燥后变为黄褐色,形状酷似猴子脑袋,故称为猴头菇。猴头菇是一种著名的食品,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菇也是一种名贵药材,能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猴头菇主要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
又叫猴头、猴头菌,因其外形酷似小猴子的头而得名。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同熊掌、海参、鱼翅共同列为“四大名菜”,或把它与燕窝相提并论。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民间谚语有“多食猴头,返老还童”之说。
猴头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血液循环,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它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以延缓人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猴头能抑制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可以预防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疗效令人瞩目。经过蒸煮于睡前食用,对患有气管、食道及平滑肌组织疾患者有保健作用,可安眠平喘,增强细胞活力和抵抗力。
老少皆宜。有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患有咳喘的人均可食用。
适用量:干猴头菇每次20克。
温馨提示:野生的猴头菇营养成分高于人工培育的。食用猴头菇要经过洗涤、涨发、漂洗和烹制四个阶段,使猴头菇软烂如豆腐时,其营养成分才能完全析出。
一、概述猴头菇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药用真菌,素称“蘑菇之王”,它与熊掌、燕窝、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自古以来被誉为“山珍”。
在我国,猴头菇主要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贵州、山西、河北及湖北等。猴头菌多属腐生型食用菌,我国1959年开始人工栽培研究成功。1979我国猴头菌产量已居世界各国之首,产品已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猴头菇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每100g干猴头菌中含水10.2g、蛋白质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粗纤维6.4g、钙2mg、磷856mg、铁18mg、硫胺素0.69mg、胡萝卜素0.01mg、核黄素1.89mg。
猴头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助消化,利五脏,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神经衰弱等有特异疗效,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猴头菌中含有多糖、多肽类物质,对消化道中肿瘤有一定的治疗和抑制作用。
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
猴头菌的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6.5-7.5um×5×5.5um。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um。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黄色至浅褐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
2、生长发育
猴头菌的生活史从担孢子萌发开始,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体,但不能形成子实体。只有两种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通过异宗结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双核菌丝。此时菌丝组织化,最后形成子实体。
3、生长发育条件
野生猴头菌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壳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
生长发育过程还要适宜的C/N比,菌丝生长阶段以25:1为宜;子实体生育阶段以35-45:1最适宜。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
(2)温度
猴头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8-20℃最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温度低于10℃时,子实体开始发红,随着温度的下降,色泽加深,无食用价值。
(3)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菌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菌丝培养发育阶段以70%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则需要达到85-90%,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若低于70%,则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缩,变黄色,菌刺短,伸长不开,导致减产;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则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分枝状,形成“花菇”。一个直径5-10cm的猴头子实体,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6g。
(4)空气
猴头菌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就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
(5)光照
猴头菌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强度在200-400lx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但光强高于1000lx时,菇体发红,质量差,产量下降。
猴头菌子实体的菌刺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过多地改变容器的摆设方向,否则会形成菌刺卷曲的畸形菇。
(6)酸碱度
猴头菌属喜酸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在pH2.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pH4最适宜。当pH在7以上时,菌丝生长不良,菌落呈不规划状。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5最适宜。
三、栽培技术(以袋栽培为例)1、品种选择
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C9、H11、H5.28、H401、H801、Hsm。出菇快,产量较高的优良菌株主要有C9、H5.28。
2、栽培季节
猴头菌的栽培季节,应根据其子实体生长温度以16-20℃为最适宜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华南地区春季在2-3月开始接种,秋季以9-10月接种栽培为佳。
3、培养料的配制及装袋
培养料的配制:
(1)培养料的配方:
① 棉籽壳50%,木屑30%,麦皮16%,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② 草粉50%,木屑26%,麦皮20%,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③ 木屑69.5%,麦皮25%,黄豆粉2%,石膏或碳酸钙2%,糖1%,尿素0.5%。
配制时,先将主料拌和均匀,再将其它辅助料如石膏粉、过磷酸钙或糖等溶解于水后,缓慢喷洒入培养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拌料后,将料堆成堆稍闷半小时,使料充分湿润,而且吸水均匀,防止干湿不匀现象。因为猴头菌喜欢酸性,培养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间。
(2)装袋:前装培养料的塑料袋规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常用,每袋可装干料0.2-0.25kg。装料前先将袋口一头用线绳扎好,装料时将料压实,上下松紧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干净,以避免杂菌从袋口侵入。装满料后,从中央打上通气接种孔,再用线绳将另一口扎紧。
4、培养料的消毒:采用高压消毒灭菌,也可采用常压灭菌,当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4h以上,停火后再密闭4-6h。
5、播种发菌
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每袋接5个穴,接种后,将菌筒搬入培养室,按“井”字形堆叠发菌,培养室内温度维持20~25℃,空气湿度65%左右,遮光培养。于菌丝生长旺盛期(接种后15天左右),温度降低至20℃左右。经20-28天培养,菌筒的菌丝基本长满,应及时将菌筒搬入菇棚进行催蕾出菇。
6、出菇期管理:丝长满后,应进行条件改变处理,加大温差,给予散射光,并进行立架出菇。
(1)调节温度:实体形成后,温度应调节在14-20℃之间,以利其迅速生长,温度过高时,应早、晚开窗及时通风降温,以防子实体生长缓慢,应适当增加温度,促进其生长。
(2)保持湿度:水应掌握“勤喷、少喷”的原则。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左右。湿度过大,会引起子实体早熟,质量差;湿度过低,生长缓慢,易变黄干缩。
(3) 加强通风换气:持空气新鲜是促进子实体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如果通气不良,CO2过多,易出现珊瑚状畸形菇。
(4)掌握适宜光线:头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线不足,子实体原基不易形成,对已形成的子实体,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阳光直晒。
7、采收
一般猴头生长7-10天,当猴头菌刺约0.5cm时,即将产生孢子前及时采收。猴头采收后,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扎紧袋口,继续培养10天左右即或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采收3-4批菇,生物转化率达90-115%左右。
原料介绍猴头菇与熊掌、海参、鱼翅同列“四大名菜”。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
猴头菇是齿菌科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蘑”,又像刺猬,故国内外又有“刺猬菌”之称。
猴头蘑是食用蘑菇中名贵的品种。野生猴头蘑多生长在柞树等树干的枯死部位,喜欢低湿。东北各省和河南、河北、西藏、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湖北、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都有出产。其中以东北大兴安岭,西北天山和阿尔泰山,西南横断山脉,西藏喜马拉雅山等林区尤多。
猴头蘑一般有拳头大小,在自然条件下发育较慢,但能生长巨大的菌体。
猴头蘑的品质要求:以个头均匀,色泽艳黄,质嫩肉厚,须刺完整,干燥无虫蛀,无杂质的为质量好。
营养分析1、猴头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一种优良食品;
2、猴头菇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血脂,利于血液循环,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
3、猴头菇含有的多糖体、多肽类及脂肪物质,能抑制癌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
4、猴头菇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糖体,能助消化,对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疗效令人瞩目;
5、猴头菇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缓衰老。
适宜人群低免疫力人群,高脑力人群;对菌物食品过敏者慎用。婴儿和老人均可食用。
有心血管疾病、有胃肠病的患者更应食用猴头菇。
烹饪指导
食用猴头菇要经过洗涤、涨发、漂洗和烹制4个阶段,直至软烂如豆腐时营养成分才完全析出。另外霉烂变质的猴头菇不可食用,以防中毒。
食疗作用性平、味甘。利五脏,助消化;具有健胃,补虚,抗癌,益肾精之功效;
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晕、阳痿等病症。年老体弱者食用猴头菇,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其他相关在过去猴头菇一直都是野生的,多产于大山林中的荫蔽处。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到深山密林里采集野生猴头菇作为食品和药物的习惯。据说,至今在河南伏牛山一带的群众中还流传着唐代士卒在山林中采食猴头菇的故事。
备注选购猴头菇:新鲜时呈白色;干制后呈褐色或金黄色。其质量以形体完整无缺、茸毛齐全、体大、色泽金黄色者为好,否则,质量就差。
猴头菇的泡发方法:干猴头菇适宜用水泡发而不宜用醋泡发,泡发时先将猴头菇洗净,然后放在热水或沸水中浸泡3个小时以上〔泡发至没有白色硬芯即可,如果泡发不充分,烹调的时候由于蛋白质变性很难将猴头菇煮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将猴头菇泡发好了,在烹制的时候要加入料酒或白醋进行煮制,这样做可以中和一部分猴头菇本身带有的苦味。
食疗价值齿菌科植物猴头菌的子实体。又称猴菇、猴头、猴头菌、猴头蘑、猥菌、刺猥菌等。我国华北、东北、中南和四川、云南、甘肃、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江苏、上海等地已有人工栽培。夏、秋季采收;人工培育的子实体待菌龄至3个月左右长成时取下。晒干用,或用鲜品。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助消化,抗肿瘤。
[参考]含挥发油、蛋白质、多糖类、氨基酸等成分。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其脱氧核酸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和尿嘧啶核苷酸的掺入,其作用强度与其浓度有关。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现代又用于神经衰弱;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
[用法]煎汤,煮食等。
[附方]
1,猴头汤:猴头菇60g,以温水浸软后,切成薄片,加水煎汤,稍加黄酒服。
本方取猴头菇补脾胃、助消化。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2,猴头鸡汁汤:鸡1只,500g左右,切块,煮汤取汁,将猴头菇150g切片,放入汤中煮熟食。亦可将猴头菇、鸡肉共煮食。
猴头菇与鸡肉共煮食能养血益气。可用于神经衰弱,头昏心悸,失眠,体倦乏力,有气血虚弱表现者。
3,猴头白花蛇舌草汤:猴头菇、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60g。加水煎汤服。
本方三物均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都常用于消化道肿瘤(以猴头菌丝体制成的猴头片,单用亦有疗效,可改善症状,或提高免疫力,缩小肿块),故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胃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肝癌等症。
中药材·猴头菇
猴头菇【别名】:猴头、刺猬菌、猴头蘑菇、花头菇。
【简述】:本品为药食两用真菌。《临海水土民物志》沈莹曰:“民间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羹。”《农政全书》徐光启曰:“如天花、麻姑,鸡,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猴头菇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安神益智之功效,近年来普遍应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等。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甘肃、四川、云南各地,生于栎(Quercus spp.)、胡桃(Juglans regia L.)等阔叶树种的立木及朽木上,或生长在活立木的受伤处,造成心材白腐。极稀见于针叶树朽树干上。现市售的猴头菇主要为人工栽培。
本品为齿菌科真菌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ex Fr.)Pers.的干燥子实体。采收后,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形似猴头,呈不规则块状,直径3.5~10cm,基部狭窄。表面浅黄色至浅褐色。子实体着生于菌剌上,菌刺长圆筒形,下端尖锐,长1~3cm,直径1~2mm,体轻,质软,易纵向撕开,断面浅黄至浅褐色,疏松。气香,味甘。
【鉴别】(1)本品粉末浅黄至浅褐色。孢子近球形至球形,透明五色,直径5.7~7.6um,表面平滑。担子众多,呈弯曲丝状。
(2)取本品粉末1 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猴头菇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8u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3.0%。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Ⅸ K)。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 A)测定,不得少于40.0%。
【炮制】除去杂质,纵切成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胃、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安神益智。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失眠多梦。
【用法与用量】25~50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