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门变迁——历经一波三折
横门地属丘陵,背靠芙蓉山,东濒珠江口,水产资源相当丰富。长久以来,优质的海鲜主要有三黎鱼、鲈鱼、鳗鱼、龙利、虾、蟹,当然也少不了贝类水产品。1970年以前,横门只有少数渔民聚居,当时隶属于南朗公社。在1970年,横门成立了渔业公社,此一行政级别上的“进化”对此后整个中山的渔业发展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谓为一道举足轻重的时代分水岭。
在横门当地,从小榄渔村、黄圃渔村、民众渔村、十顷渔村、涌口门渔村诸等地域性相当明显的地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渔业公社无与伦比的召集力的“结晶”,也成就了中山渔家“奇特”布局的特点。
渔业公社成立后,鉴于行政划分,渔民们纷纷从小榄、黄圃、民众等地迁徙而来,与当地十顷、涌口门的“土著”渔民一道生产生活。100人左右的小榄捕鱼队、70人左右的黄圃渔业小组同时于1975年迁来横门定居,而人数更为庞大、达600多人的民众渔业营迁来的时间则要早一年。
安静的渔港。
随着五六个渔业队加入和渔业发展,横门渔业公社在1983年改为横门区,在1986年尾改为横门镇,实现“三级跳”。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横门撤镇为行政区,重新隶属于南朗镇,“身份”的界定过程历经“一波三折”。
有意思的是,当地老人向笔者叙述当年景状时,以玩笑式的口吻谈到如下一些细节:“70年代中后期,本来神湾镇新湾渔业队和小榄、民众、黄圃一样也‘搬’过来横门,可没几年‘恋家’的他们又‘跑’回去了。坦洲镇大涌口渔业队更‘狡猾’,根本就没‘搬’上来……。”原来,按当初的行政划分,小榄、民众、黄圃、坦洲、神湾的渔业队都需要迁往横门渔业公社。
见于五六个渔业队陆续迁来,当地于1971年秋始建横门渔港,为渔民出海、航道运输创造条件。之前这一带只是一片滩涂,没过多久,人工挖成了面积为4.5万平方米的避风塘,主航道宽60米。到了1974年,横门渔港再次被拓宽40米,水下约5万立方米的石方被炸掉疏通。
横门渔业公社成立后,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海洋捕捞,一个大集体下的两三千社员们往往集中在珠江口至北部湾一带作业。有资料记载,到了1977年,渔业公社的年捕捞总产已超过5000吨,当年物庶民丰、鱼跃人欢的景象由此可见一斑。到如今,衣钵相传、生生不息的渔民后代们生活怎么样了呢?
最重要是一张网。
“渔民佬”——一年出海200天
静穆的夜空下,一轮上弦月悬挂在天际那头,还有几朵黯灰色的云不时滑过,默默地注视着这片时而泛起风浪的海面。休渔期结束后的一天,凌晨时分,急促的马达声,夹杂着哗哗的海浪声,顺着伶仃洋的风浪传出去老远。横门一带的“渔民佬”们,缓缓驶着船艇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海上作业。
排除天气和休渔因素,横门渔民一年可出海作业的时间大概只有200天左右,但捕捞地点呈现逐年向远的趋势,收获有时比不上从前。另一方面,大致相同的“青菜+豆腐+海鱼”模式,组成了当地2000多渔民的平淡生活。当日中午,笔者在横门渔港甚至认识了一位佛山渔民阿陈,他带着妻儿驾着“三水88330”渔船在横门海域打鱼已有三四年时间,他笑着说横门市场的青菜又贵了几毛钱,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当然,游走横门时,笔者留意到部分渔民那略带困窘、渴望的眼神。他们可能没有田,没有地,甚至连房子也没有,只能住在阴暗的船舱里;他们可能文化水平不高,成天出入于风急浪大的大海,只能默默品味那份生活的甘苦。是然,他们一直期盼着,摆脱仅仅依靠一片海生存的境地。毕竟,谁也不想被历史不经意地遗忘、抛弃。
晚饭3个菜7个人吃,平淡而满足。
下午见到62岁的梁炳林大叔时,他正在横门码头修理自家的鱼网。梁叔家有4条船,他的大儿子及媳妇在市区工作,小儿子及儿媳也是靠打鱼为生,后辈们向来的孝顺让他和老伴感到欣慰。事实上,令梁叔和众多渔民更感到欣慰的,是今年渔业税费的减负。梁叔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以他一条15匹马力的渔船来看,以前一年要交的税费共要1400多元,市渔业部门取消了对捕捞渔船征收农业特产税等减负措施出台后,今年要交的税费只需500多元。
滨海资源——可遇不可求
中山是个名副其实的滨海城市,东部内河岸线有洪奇沥水道、横门水道,此外还有马鞍岛、横门岛等海岛和广阔的伶仃洋西水域,滨海资源非常丰富。横门则是横门水道的出海口,年径流量为365亿立方米,占珠江入海总径流量的11.2%。
横门岛古称蚁洲,横卧于横门水道中,是横门的天然屏障。该岛呈长方形,面积约约4平方公里,它将横门水分为2股,北边宽300米的一股作为现今的主航道。在横门岛附近,还有3位情谊笃深的“孪生兄弟”,即以盛长黄茅草闻名的大茅岛、二茅岛和三茅岛,它们按面积大小分获3个有趣的名称。让人惊叹的是,当地人称大茅岛为“麻风岛”,原来在1957年当时的中山县卫生局在此设立了麻风病医院。乘坐休闲渔船出海时,笔者远远地瞧见其大概面目,备觉神秘。
横门渔港
横门水道附近围垦而起的一大片翠绿庄园,在明媚阳光下解开面纱,里面的甘蔗林、香蕉林郁郁葱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尊重自然规律并保证防洪需要的前提下,实行科学围垦。全市共开发了围垦地9万多亩,其中横门垦区就有近8万亩,全部用于农业开发。一般地,围垦地非常肥沃,例如横门垦区,以种植香蕉、莲藕为主,成为我市香蕉、莲藕的主产区。“渔民佬”梁叔说,在这里耕作的一般都是外省人,整年日晒雨淋的很不容易啊。
我市以横门为代表的东部沿海一带,被天然赋予了水深河宽的水道,富含有机物的半咸淡水域,以及后天创造的盛产甘蔗、莲藕、蔬菜的肥沃垦区,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优质的生态储备资源。随着全市东部开发的启动,如何将这些滨海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是横门等地广大渔民关注的,也是将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之一。毕竟,东部沿海的三镇一区(南朗镇、民众镇、三角镇、开发区),除了在开发区建成了重要贸易港口中山港外,其余三镇对滨海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横门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