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过年习俗之一,就是要擂大鼓。“击鼓迎春”的风俗,在烟墩已经绵延了数百年,它充满了欢快热烈的“年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闻名遐迩、极具特色的一大民俗。这引起了广西乃至全国文化旅游界人士及各方游客的极大兴趣。
烟墩镇位于“中国荔枝之乡”灵山县的西北部,素有“荔乡中的荔乡”的美誉。春节期间,如果你走在烟墩的土地上,就会听到四周不时滚过阵阵春雷一般的声音,回响在荔乡上空。你若不解,当地人就会自豪地告诉你,这就是烟墩大鼓发出的“呐喊”。 烟墩大鼓“身材”之大,出乎一般人的想像:该镇现存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鼓鼓面直径达1.8米,重达350多公斤,要七八条大汉才能抬得动它。这些“鼓中之王”,擂动时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响,将“烟墩大鼓”的独步天下的气势发挥到极致。每年春节期间,烟墩镇都要举行大鼓比赛:数十乃至上百面大鼓列阵以待,一齐擂响,鼓声轰然震天动地,势如万马奔腾,上万名群众欢呼雀跃,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如痴如醉……
烟墩大鼓浑身上下充满神奇的色彩。它在制作上也别具一格: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这些硕大雄健的“鼓王”,全身竟然没有一颗铁钉,完全是用天然的竹木材料制成。简单地说,它的制作过程有些跟独木舟类似,鼓身成一个桶状,是用一段原木,请熟谙鼓律的工匠镂空而成,一端是鼓面一端是鼓脚,鼓脚一端只留一个直径数厘米的气孔,用来进排空气以增强共鸣。然后在鼓面一端蒙上牛皮,用竹篾拉紧,再用楔形木片插入固,就成了一面大鼓。这样按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大鼓,鼓声特别深厚洪亮,震撼及穿透力强,10多公里外都可以听到它的“怒吼”。这些古老的造鼓、蒙鼓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看似原始简单,实则复杂神奇,只有烟墩人才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每逢春节,蒙鼓就成了烟墩镇每条村庄喜庆的大事。村中长辈早早就吩咐晚辈抬出鼓身擦扫干净,用裁剪好的牛皮将鼓蒙好,于是,新春时节的家乡,便呈现一派“曈曈春日暖,村村鼓声震”欢庆场面。
大鼓,以及用来伴奏的铜锣、铜钹,是烟墩人崇敬的圣物。在过去,大鼓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打,其他时候和场合是万万不能随便打的,否则被视之为大逆不道,要受严厉惩罚的。这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神秘莫测的打鼓规矩,越发增加人们对烟墩大鼓的好奇。
烟墩大鼓及其大鼓风俗文化的又一奇特之处,就是它们仅仅存在于灵山县烟墩镇范围内。与烟墩镇相邻的灵山、横县的几个乡镇,都没有这一风俗。没有人能解释这一民俗现象,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过这一地域习俗。正因为如此,独特威武的大鼓,赋予了家乡人阳刚勇武的性格和特质,鼓声一响,大家便精神抖擞,不分老少赤膊上阵,人换鼓不停。这也是烟墩大鼓特别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
勇武刚强的烟墩人,新春喜欢“赛鼓”和“对鼓”,村村鼓声唱和。春节里,每逢圩日街上都有自发进行的鼓赛,这时候的集市上,锣鼓喧天,槌子翻飞,人潮如涌,喜气洋洋。在村落间,夜里不时有“鼓战”,一些村庄的青年人,常在半夜里在山头上驾起大鼓,向邻村的大鼓“鸣战”。邻村人不甘示弱,也抬出大鼓猛擂激昂“应战”。这是一种和平的“鼓战”,看谁能坚持擂到天亮。周围的村庄也不断有大鼓“吼叫”加入“鼓战”,由近及远,夜幕下鼓声响彻天地,形成一场奇异的荔乡“春夜鼓乐会”。刚劲的鼓声,常常通宵达旦地交响。烟墩“对鼓”,就这样风情别样!
古老的风俗,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的。灵山县十分重视发扬光大“烟墩大鼓”这一传统民俗,推陈出新,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现在,烟墩大鼓除了用于传统的春节喜庆之外,灵山县还将其应用到大型的文体活动及庆典中:在灵山县举行的钦州市“三运会”开幕式上,烟墩大鼓首次威风亮相,便轰动全场,给各地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开幕式一大亮点。随后,烟墩大鼓又“现身”中央电视台,其英姿令人啧啧称奇。在电视剧《寒秋》中,烟墩大鼓也“应邀”登场。一时间,烟墩大鼓的威名迅速传播开来:中国北有山西“威风锣鼓”,南有广西“烟墩大鼓”!各地新闻文化旅游界人士闻讯蜂拥而来,慕名一睹烟墩大鼓雄风。
从此,神奇的烟墩大鼓走向了八桂,走向了全国。今后,它还将会走出国门,扬威海外,声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