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两岸“三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而不是局部或间接的“三通”。
“三通”发展的轨迹1.1通邮
在邮政业务方面。1993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邮政部门正式互办挂号函件业务。
在电信业务方面。1996年,中国电信与台湾中华电信建立两岸直接电信业务关系。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建立了两岸直达通信路由。两岸电信部门已开办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
1.2通航
在海上通航方面。1997年4月,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开始运行。2001年初,考虑到金门、妈祖民众的需求,大陆方面为金、马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通航尽力提供协助。双方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采用只挂公司旗的方式,开通了两地海上客运、货运航线。
在空中通航方面。1995年12月、1996年8月,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通航。2003年春节期间,为便利台商返乡过年,大陆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办法,批准台湾6家航空公司共16架次包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
1.3通商
在两岸贸易方面。从1979年开始,大陆方面即对台湾产品开放市场,并给予免税、减税等优惠待遇。两岸贸易金额1978年为0.46亿美元,2003年增至583亿多美元。根据2002年统计,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2008年12月15日台湾《中国时报》12月15日发表社论指出,封阻了近五十年,讨论了近二十多年的两岸大三通,正式从今天开始,迈出了全新的一步。这意味早就升火待发的两岸海空直航及通邮将全面启动,这其中包括海运部分不必再弯靠第三地,已经在实施的周末包机将扩大为平日包机,两岸邮件也将缩短成两天即可送达,这历史性的一刻,究竟能为未来的两岸关系造成怎样的改变,目前真的还很难评估,但可预见对两岸民间的互动,将形成相当深远的效应。
中国时报:迎接大三通所改写的两岸新局 2008年12月15日
社论摘录如下:
先看平日包机部分,由于已扩大成每周对飞一○八班,这让先前周末包机一票难求状况立即改观,再加上航线截弯取直,不必再绕行香港飞航情报区,等于大幅缩短飞航时间。以往来最多的台北与上海航线为例,如今一趟仅需八十三分钟,所谓的上午赴上海开会,下午回台北吃晚饭的“两岸一日生活圈”将正式成为现实。可预见这也将立即造福包括大陆台商及台湾大陆配偶在下个月春节返乡上的便利,实施多年的“春节包机”算是正式迈入历史了。
当然,平日包机依旧只是周末包机的扩大版,在输运需求上还是无法取代正式的班机。以台湾与港澳间每周六、七百班的运量,平日包机每周一○八次的航班,其实仍不敷实际所需,而这也将是明年上半年江陈二次会谈的重点之一。只要一切顺利,俟两岸正式完成签署定期航班的航约,两岸民众目前已行之多年的绕经港澳第三地中转、金厦小三通、甚至包机都将成为历史。
海运截弯取直的冲击同样也很大,从今天开始,台湾的十一个港口,将与大陆的六十三个港口直接通航,由于不必再弯靠第三地,所节省的时间与航运成本相当可观,据估计,每航次可节省十六到二十七个航行小时,可节省15%到30%的运输成本,初步估计,以目前两岸货柜四千航次计算,最起码可省下十二亿元,未来在航次还可望大幅增加的预期下,所可能创造利润将更多。
可想而知,两岸海运直航将全面改写两岸经贸的互动型态。最先受到正面冲击的当然就是几个港口,包括与台北有地利之便的基隆港,与中台湾工业区结合的台中港,乃至期待夺回世界深水港货柜吞吐量排名的高雄港,都将出现立即的荣景。据初步估计海运直航后货运量将增加三成,特别是台湾的几个港口若能发展成大陆华南货柜的重要转运站,则国际航运量也可望大幅增加。不要轻忽这个转变,台湾在地理位置上本来就享有相当有利的航运竞争优势,也最有条件可能成为区域航运的中心,以往就是因为政治上的阻隔,让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被糟蹋,如今这个机会真的不能再放过了。
记得我们曾一再提醒,台湾如果经济上还面临国际社会的边缘化,那就更严重了。按照时程推算,再没两三年东亚的自由贸易区将逐渐形成,许多东亚国家早早就已展开布署,设计全新的经贸战略来因应新局,而就在这同一个时间,台湾却一直都陷在要不要“戒急用忍”、该不该“有效管理”的争辩纷扰里,直航三通更是一直停留在纸上作业,加上意识形态的口水攻伐,不知道平白蹉跎了多少岁月,结果只见厂商不断外移,各国营运部门不断撤离台湾,台湾的竞争力更是不断下滑。如今最起码大三通启动了,我们真的需要与时间赛跑了。
没错,全球此刻正陷入百年罕见的金融海啸与景气萧条,没人敢保证开放大三通就能马上改变什么,毕竟大陆目前也一样陷入景气不振的挑战。但这毕竟是个机会,不论是财经“内阁”官员,或是产业龙头,此刻都该思考怎么善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重新拟定产业竞争的战略。譬如政府在政策作为上,怎么利用大陆扩大内需的契机,怎么吸引台商及外商将营运总部设在台湾,怎么发展营运中心、运筹中心等;个别产业则是思考怎么透过区域的再布局,构筑全新的垂直与水平分工策略等,这些课题在今天大三通之后,都该要赶紧展开谋画了。
“三通”带来更多投资大陆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台胞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台胞投资。截至2003年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来6万个,合同利用台资680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近360亿美元。自1993年始,大陆成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区。 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方面。台资银行目前在大陆已设办事处、或在送件中的共有10家银行,大部分以上海或北京为据点。
不过,两岸三通至今仍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
在通邮方面。两岸邮件总包仍需经香港、澳门转运,而且业务种类少,邮政包裹、小包、汇兑、速递等项业务均不能开办。
在通航方面。两岸船舶、飞机不能直接往来;两岸人员旅行仍需经香港、澳门等地中转;试点直航不能运输两岸贸易货物,两岸贸易货物仍需经日本、香港等第三地中转,造成了“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怪现象。
在通商方面。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而大陆产品输台受到诸多歧视性的限制,许多大陆较具优势及台湾同胞迫切需要的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大陆的企业不能向台湾投资,必要的商务机构也不能在台设立;大陆企业难以在台湾举办或参加经贸展览会、洽谈会;大陆经贸人士赴台考察、访问也受到诸多限制。
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即由1979年的“通航通邮”与“经济交流”概括为“通邮、通商、通航”。
台湾方面则将叶剑英委员长的主要主张概括为“三通四流”(即通邮、通商、通航与探亲、旅游以及学术、文化与体育交流)。
两岸三通的现状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26日下午在南京紫金山庄签署《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
第三次“陈江会”今签三协议、发表一共识,俾补阙漏,毕二次“陈江会”未竟之功,宣布将开通两岸定期航班、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致共识,标志着两岸“三通”已经全面实现。
客运与物流行业的机遇
祖国大陆一直以来主张实现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即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而不是局部或间接“三通”。“三通”的核心是实现两岸之间的直航。两岸直航是指海峡两岸的飞机、船舶可以由双方机场或港口,载运旅客、货物和邮件,不经由第三地而直接航行至对岸。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为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合作和各项交流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两岸直航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属经济范筹的问题。由于目前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直航会涉及到一些政治敏感问题,但因两岸直航是中国内部的事务,这些问题完全能够通过协商、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加以解决。很高兴的看到今年即2008年的端午节实行了两岸间的包机业务,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再过不了几天到2008年的7月两岸间就可能直接直航和开放两岸间旅游业务,这的所有中华儿女期盼近59年的心愿。
两岸“三通”,这是几十年来海峡两岸未竟的诉求。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因为人为的因素变得如此复杂;一个起码的要求,却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为了台湾民众的福祉,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祖国大陆早已敞开“三通”的大门,以博大的胸襟、高瞻远瞩的目光,务实地推动着“三通”的进程,令人感到高兴的是现在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选举时就提出了两岸直航时间表:执政后,即“5•20”后马上启动两岸直航谈判;7月1日前实施“周末包机”,年底前实现“每日包机”;2009年6月改包机为定期班机,实现全面直航。同时提出全面扩大“小三通”。其中,“周末包机”是海峡两岸空中通航过渡阶段的一大发展,随后实现“每日包机”,则基本具备了定期航班的意义。衷心期盼着两岸“三通”的早日到来。
陈云林访台融冰之行
2008年11月4日,海峡两岸同胞都会铭记这一天。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达成了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重要协议。这意味着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即将变成现实,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将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两岸三通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两岸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两岸在近期内有望基本实现经贸正常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应尽快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促进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携手共同应对当前国际金融风暴。
可携手应对经济衰退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下滑,中国大陆经济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2007年出现高点后逐步回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降至9.9%,2009年存在通缩的可能。台湾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迹象,今年第三季度经济萎缩1.02%,创下五年来首度单月衰退数据,未来两季度预测负增长。台湾当局把今年度经济增长率下调为1.87%,明年经济增长率也下降至2.12%。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日前表示,当前,海峡两岸加强交流与合作恰逢其时,机遇难得,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拟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拓宽台商投资领域,提高两岸合作层次,协助台资企业参与大陆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等。
张冠华说,台湾振兴经济的12项建设,大陆可以参与;大陆提出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项目,也给台商提供机会,有利于两岸共同抵御金融海啸。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增加了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迫切性。
他相信,新形势下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将对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以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两岸经贸合作架构的形成必然成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支撑。
台湾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达业17年前到过北京,此番再来大陆时难以抑制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直航开通后,以后往来大陆就更加方便了,可以促使两岸民众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融洽。希望以后两岸在金融领域有更多合作。”
助推产业升级和制度化建设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曾说过:“如果实现两岸三通,他的企业会留在岛内,对产业升级有很大的好处。”事实上,由于下游企业在大陆设立工厂,企业不断向外转移,把上游企业也往大陆带,台湾产业曾一度空心化。
张冠华告诉记者,两岸三通可以达到经济整合的效果,台湾母公司与大陆子公司的联系和信息交换将更加密切,对增加岛内投资,提振台湾经济,帮助产业升级都有重要作用。大陆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为台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据估算,两岸三通后可降低两岸营运成本,大概占两岸贸易额的2%左右,增加两岸货物流量,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进而促使两岸经济合作提高层次、拓展领域,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促进两岸加强第三产业的合作,航运的增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张冠华说,进一步增加整体产业合作,可以共同创建品牌、技术标准,推动台资企业投资现代服务业。
张冠华还表示,两岸正常往来后,可以进行制度方面的协商,包括金融合作机制,银行、证券监管备忘录及货币清算机制,两岸投资保护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产业合作机制,这是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岸三通指日可待,物流行业蓬勃兴起在海峡两岸人民的高度关注下,“两会”即海协会与海基会中断近10年的复谈,2008年6月13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 《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与 《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纪要与协议都自签署之日起7天后生效。
“三通”后庞大的人流、物流将不再通过日本、香港等第三地中转,将会降低一半以上的运费,缩短两天的到货时间。“三通”将会给两岸创造超过6700亿美元的间接贸易额,这将给海峡两岸的运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会给两岸的港口和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以这三地形成的繁华的区域物流经济也将会对中国整个物流行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贯彻物流标准化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以及各种新型的物流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将带动整个物流行业走入高效、低耗、高附加值的物流新纪元。
“三通”终于搭建起制度化的框架11月4日14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同时开始在《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上一一签字,两岸将开通空中双向直达航路,使客运包机常态化并开通货运直航包机,两岸将相互开放主要港口进行海运直航,还将实现直接通邮,同时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这意味着两岸“三通”在两岸同胞持续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经制度化协商搭起了框架。
两岸三通大事记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创生。
1979年2月,大陆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又开办了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月、6月先后开始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但均经香港邮局转寄。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1987年,台湾当局做出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当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
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对台八项主张。其中提到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
2003年,两岸首次实现台商春节包机,随后,两岸空中通航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两岸航空公司双向、对飞执行“春节包机”、“节日包机”、“周末包机”等。
2006年,两岸实现了货运包机,航线与此前两岸春节客运包机的航线一致。飞机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不经第三地中转便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两岸客运包机航点大陆(21个) 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武汉、福州、青岛、长沙、海口、昆明、西安、沈阳、天津、郑州
台湾(8个) 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
两岸海上直航港口
大陆(63个) 海港(48个):丹东、大连、营口、唐山、锦州、秦皇岛、天津、黄骅、威海、烟台、龙口、岚山、日照、青岛、连云港、大丰、上海、宁波、舟山、台州、嘉兴、温州、福州、松下、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厦门、汕头、潮州、惠州、蛇口、盐田、赤湾、妈湾、虎门、广州、珠海、茂名、湛江、北海、防城、钦州、海口、三亚、洋浦
河港(15个):太仓、南通、张家港、江阴、扬州、常熟、常州、泰州、镇江、南京、芜湖、马鞍山、九江、武汉、城陵矶
台湾(11个) 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莲、麦寮、布袋、金门料罗、水头、马祖福澳、白沙、澎湖马公